最近在追一档访谈节目《不好说特想听》:让大城市的年轻人跟父母解释清楚自己的工作。
可太有共鸣了,例:(主人公)毕竟我现在都没跟爸妈说明白“新媒体编辑”是干啥的,我特别“不好说”,但爸妈还总是“特想听”。但看了几期发现,对话远没有聊工作这么简单,背后充满了尴尬、无奈又窒息的代际关系。主角名叫天天,是位时尚男公关,借着给妈妈聊工作,他说出了许多成长中的块垒,母子间积攒多年的隔阂,终于被摆上台面。
为知道儿子在做什么,妈妈在天天小时候拆掉他的房间门锁,翻看他的手机/日记。于是天天在家里装满摄像头,“要保证这个空间是属于我的”“这样才有安全感”。
为锻炼天天独立,妈妈在他18岁那年便不再提供经济支持。于是天天赚钱格外拼命,为签一个合同跟人家喝白酒,一杯白酒一万块,喝完之后直接胃出血。
妈妈说,儿子是金子,所以要给他挫折教育,培养能力,“我知道你会恨我,认了”。
但天天说,这不是他想要的。
等他鼓起勇气讲完自己的感受,期待得到理解时,妈妈却不太明白儿子为何对这些过往耿耿于怀,问: “可以翻篇吗?成年了,豁达些。”
然后,母子的沟通由此暂停。
“翻篇”这个词,恐怕也曾终止过无数个谈及家庭创伤的谈话。但原生家庭给孩子的创伤,怎么可能说翻篇就翻篇呢。翻篇这个行为,就是要一个人真正走出创伤才能完成啊。
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跟父母翻篇儿这件事。
第一部分 写给孩子
1. 父母为什么希望孩子“翻篇”?
承认自己可能是个不好的父母,或许意味着整个人的价值被否定
看看这期节目的评论,几乎一股脑都是对妈妈的攻击。说她不愿承认自己对天天的伤害、强势、不尊重孩子......但从妈妈的角度来看,承认这些对她也许真的很难。
对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出身的一代父母来讲,“感知情绪”、“关注情感”是他们从未做过,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去做的事情。时代和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会习惯性依赖“权威家长”的面具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对父母来讲,摘下这个面具,面对彼此真实的情感,非常可怕。
所以面对孩子的控诉,他们会恐慌。加上长期对自身情感的忽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恐慌,而是采取多种方式来否认事实。
当父母不断否认孩子的感受,或者为自己开脱时,他们很可能只是想安慰自己:我没做错,我不是糟糕的父母。孩子需要的东西,父母也许确实无力给到
许多父母也曾被他们的父母深深伤害过。
大多数中国父母辈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许多的不同。不少人的父母生活在宣扬集体主义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个人的情感需求是长期被忽略的,甚至是被污名化的。因此,否认自身真实的情感需求,甚至批判自己的负面感受,是他们从成长经历中学到的面对世界的方式。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讨论“原生家庭”,没有人看到他们的情绪。对自己当年受伤的经历,父母们也从未真正有过清晰的认识,很多人便会使用自我劝说方式把这些伤害合理化。
“我妈当年也没办法,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哪里有空照顾我。”
“爸妈也都是为我好才打我的。”
你看,是不是和父母对我们说的话很像?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呀。
他们也许都在大家庭中长大,而大家庭里往往是缺乏个人边界的。他们没有学习过什么是“尊重个人隐私和界限”,也不知道如何理解。很多问题不是个人和家庭的伤痛,是时代和环境带来的。
这并不是为了给父母开脱,而是因为真正明白父母为什么会伤害我们,这些伤害是从哪里来的,才能帮助我们所有人从伤害中走出。
爱是一种综合能力,即使父母愿意给你爱,他们也未必给得到。(就像很多人都想考清华北大,但能力就是不够,那再怎么逼也没用啊。)
2. 孩子该怎么做?
在“原生家庭”火起来的近两年,你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无数人讨论自己在家庭中受到的伤害。
从家庭伤害中走出来,确实是个艰难且需要勇气的过程,但对孩子来说,这一步也是一定要迈出去的。
沉溺于对家庭的愤怒中,会阻碍自己的成长,忘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我们已经成年,可以独立思考,需要真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虽然在家庭中受到伤害不是我们的错,而要从伤害中走出来,还是得自己完成。
成年的真正标志,是做决定不再需要父母的许可。父母能不能作出改变是他们的事,但生活是你自己的,你要有能力主动走出伤害。
首先你需要承认:父母对我的爱是有缺憾的,他们不够完美。要接受这句话并不容易。多数人从小都会将父母当做完美和权威的存在,一旦认识到父母有可能做错了,也许会带来巨大的幻灭感,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开始看到了真相。
其次,看清楚父母曾经对我们的伤害,会引起我们对父母的愤怒甚至恨意——在中国讲究孝顺的传统文化里,这令人难以接受。但看清自己受到的伤害、产生愤怒,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与伤害者的身份无关。不要为此苛责自己,你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你会发现:人生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不完美的。我经历过美好,也经历过伤害和痛苦,这才是人生真实的样子。
许多人选择面对这些伤害的方式,是去和父母聊这些经历。但许多时候父母并不能很好的承接住孩子的情绪,两个人也很可能聊不到一个频道,于是越讲越乱、越讲越受伤害总是最常见的结果(就像天天和妈妈)。
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和父母讲清楚自己受到的伤害,最好可以提前和父母约好时间地点,列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最好和朋友或者咨询师进行演练——
思考自己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以及所有可能出现的糟糕情况,想清楚自己可以怎么面对。最重要的是,你随时都有反悔不再谈下去的权力。
如果你并不愿意和父母进行谈论,可以选择给父母写一封信的方式。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你不用有任何顾忌,放心大胆的写出来。待信件写完三天之后,再考虑是否真的要寄给父母。
不管最后你是否寄出,你都要知道自己已经非常勇敢地来面对过这些伤痛了,它们不再被漠视。
你也可以让自己的情绪暂停一下,写一份自己的个人成长小传,可以帮助你很好的面对家庭创伤。
1、把人生分为五个阶段,写出每个阶段里你最为重要的五件事情。
2、写下你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这些事情的感受,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到了今天的你。
3、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妈妈做过的伤害到自己事情。用“我希望妈妈没有说过/做过……”这样的句式,一句话描述一个事件。
4、把对象换成爸爸,重复第三步。
5、看一看这些爸爸妈妈做过的伤害到自己的事情,究竟发生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自己的勇气和真诚。
第二部分 写给父母
1. 为什么孩子不能轻易翻篇儿?
理解了父母,再理解理解孩子。
“普通小事”所带来的伤害,确实会影响孩子一直到成年。
提到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伤害,想到的总是一些看似很普通的“小事”。父母辈会质疑孩子的斤斤计较,更不理解那么小的事情怎么就造成了阴影......其实这些“普通”的小事,确实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并且影响到成年的他们。
天天说,自己成年之后,洗澡时妈妈都会若无其事的走进浴室。许多父母可能会说“你都是我养大的,哪里来这么多讲究。”但这的确是一种对孩子性边界的侵犯,忽略了孩子所需要的隐私和尊重。这种性边界被侵犯的恐慌,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也可能会习得这种对于他人性边界的漠视。
天天诉说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母亲给出的反应则是他“不够成熟”,并把这种行为归结为小时候得到太多溺爱而产生的错误。这种场景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熟悉,在中国的家庭中类似的“情感漠视”现象非常普遍。
许多中国家庭是这样的,孩子向父母需求安慰和帮助,收到的往往是教育和责备。“你怎么这么不成熟?”“坚强点可以吗,咋就你那么脆弱”。感受和情绪被漠视后,孩子们慢慢会认为“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从而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慢慢不再渴望向他人倾诉情感。这些都会影响成年之后。
此外,直面父母的家庭暴力,也会带给孩子无力和内疚的感觉,这种无力和内疚会持续到成年期。
经常被父母过度控制,可能会干涉孩子做选择和承担的能力,当他们长大需要自己做决定时茫然失措。
虽然不是每一个不合理的养育行为都一定会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伤痛,但对像天天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这些经历足以深刻地影响成年后的生活。受到这么多真实存在的伤害,怎么能轻易的翻篇呢?
2. 孩子为何反复强调自己受到的伤害?
孩子和父母讲出自己受的伤害,是为了发声。
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遭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时,都会想告诉父母。有时是想“讨个说法”,有时只是想让他们知道自己受到的伤害。
这意味着,孩子和父母讲述自身受到的伤害,可能是一个获得疗愈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再次被伤害的过程。
如果孩子期待通过这次交谈让父母理解自己,支持自己,为之前的行为感到内疚......他很可能会感到失望。毕竟父母也许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尽管如此,孩子还是会希望“发声”。希望在父母的面前讲出这些事情,希望自己的伤害能够被看到,自己的伤痛能够被重视。为曾经受伤害的自己发声,也为将来注定会走出伤害的自己发声。
3. 父母该怎么做?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自己的感受被看到,被允许。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除了需要给到孩子引导和教育,更需要给到他情感上的包容和支持。待子女成年之后,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他们的安全岛,是他们用来疗伤和修复的地方。此时,他们更加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支持,而不仅仅是讲大道理。
所以,在子女找父母倾吐自己的童年伤害时,一定要记住,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是首位的。你可以依照以下的三个步骤为子女提供情感支持:
看到,确认他的情绪
认真听听孩子在说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反馈给孩子。
如果孩子抱怨妈妈当年偷看自己日记,比起“都是为你好”“想开点”“不要太脆弱”这些否认他感觉的回答,不妨试着表达你的理解和感受,比如这样说:
“唉,我感受到你的难过了,不被尊重肯定很难受也委屈,觉得我怎么能这么不信任你。”
如果有可能,听出他话语背后更为深刻的情感,并告诉他。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在分析对方的行为,而是讲出对方可能没感受到的更深层的感觉。
包容TA的情绪
当我们能够共情的去理解TA的情绪,承受住TA的情绪带给你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对孩子来说,意识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糟糕得到了父母的包容,同样是很重要的支持。
探讨,给予支持和鼓励
探讨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你们可以一起去谈一谈,他到底怎么了。在这个过程中,不指责,不控制,而是先总结一下交谈的过程,确保自己是真的了解到对方的感受了,也帮助对方梳理一下简述的事情:
“你刚刚说发生……
你感觉……
我们又聊了……
我这样理解的对吗......”
尝试和他一起商量解决的方案,“你觉得做哪些事情可以帮到你?”“我怎么做会让你好受一点。”而不是“你应该这样这样做。”
当一个人的情绪被看到、被确证,感到被支持,他自己就有复原的能力,能够更有力量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最后,我们还想多说几句。
这是个不错的时代,个体的声音越来越被重视,个体的感受被越来越多的讲述,人内心的伤痛拥有了被看到的机会,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重视,也可以获取大量走出伤痛的资源和帮助......这对父母一代人也许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被看到,没有被疗愈的伤痛,往往会通过家庭一代代传下去。而我们今天对于自身伤痛的面对和疗愈,是切断家族伤害世代传递的唯一方式。
让下一代可以更少的经历家庭带来的痛苦,让他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爱,或许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一切都不容易,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