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案例:
一大早,一位妻子就起床出门去买早餐。回家的时候,丈夫还在呼呼大睡,她继续收拾一番,把豆浆早餐等都在餐桌上备好。
然后,她叫醒丈夫,督促着他起床梳洗,等他弄好了,再一起吃早餐。
这个画面,像是在撒狗粮吧?
我们切换一下画面:
早上起床,妻子感觉到肚子饿了,看一眼旁边的丈夫,还在呼呼大睡。时间不算早,想到昨天晚上丈夫刷手机失眠,只能让他再多睡一会,自己去准备早餐了。
出门买了早餐回来,某人还在睡,叫了几句,答应了但是迟迟没有行动。妻子有些愤愤,告诉丈夫再不起床上班就要迟到了。
为了帮他节省点时间,只能把早餐都收拾好了,可是丈夫还没梳洗完,加上自己已经饿了大半天,情绪有点恼,就说了丈夫几句。
丈夫也有点脾气了,说一大早干什么呢,老是催。
两人都闷闷不乐地吃早餐,眼看要迟到,丈夫只能匆忙出门,留下一肚子委屈的妻子……
这个画面,是不是比较熟悉?我们日常生活中,就经常看到。
贤惠的妻子,内心其实是愤愤不平和委屈的,可是她凡事以丈夫为先。
丈夫一方面被督促得有点脾气了,又体谅妻子,不能轻易拒绝这份好意,可是双方都有情绪,好好的事情,为什么总是变成不好的结果??
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和我们分享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解决的就是这种类型的问题。
画面二当中的妻子,显然是事事以他人为重,自己饿了,本来准备好早餐可以自己先吃,但是她却以丈夫为先,叫丈夫起床,等丈夫一起吃饭,让自己饿着肚子,做完家务,还要接受丈夫的几句嘟囔,久而久之,一肚子的委屈无处倾诉,变成了“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怪我?”
可是阿德勒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的成功和幸福,和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而老好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系列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起自己一套内部自尊体系。
上述的妻子,没有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以丈夫为先,认为应该尽到妻子的责任,处理好内务,和丈夫一起用餐,是幸福的一种体现。
可是为了以丈夫为先,就要做各种事情,要等丈夫用餐,就得一边自己饿肚子,一边耗费时间迁就另一半的行程。结果还不尽人意,就会多一层情绪,满肚子委屈,却不能“无理取闹”。
而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妻子本可以自己先吃,却选择要等丈夫一起吃。
她本可以提醒丈夫,相信丈夫自己会安排好即可,却选择要一直督促甚至催促丈夫起床洗漱,让他按照自己内心的节奏去走,怪丈夫让自己等着,饿肚子。丈夫呢,一大早就被催着干各种事情,逆反心理一起,自己也不乐意,叫妻子自己先吃早餐,她又不吃,偏要等自己,搞得自己胡子都没剃好,心情更不爽了,对妻子摆了个臭脸。
于是,他们选择了“老好人”和“不幸”,让本该相安无事的小事,变成了彼此委屈的“糟心事”。
我们换一个思路来看这件事情:
妻子起床,发现肚子饿了,于是出门买早餐。
看到丈夫还没起床,提醒他再不起床可能就要迟到了。
简单收拾一下,妻子就自己开始吃早餐了,她给丈夫留了一份。
丈夫收拾完,拿起自己那一份,亲了妻子一口,出门赶着上班去了。
妻子吃完早餐,也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在这个场景里,妻子以自己为先,也考虑到丈夫的需求,但只是提醒和提供方便,没有任何催促或者要求对方给予回应。
结果却反而是双方都轻松自在的。
这里面还有一些相互矛盾的信念在冲突:
比如,
妻子必须承担家务的责任,帮丈夫照顾好家里的各种事情——可是,如果妻子也是职场人士,她也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家务就不该成为一个人的负担,而是双方都要一起面对解决的问题。请家政也好,购买方便的家电也好,甚至简化家里的东西,打扫简便也好,都不能以性别为责任划分的依据。
否则,妻子一边因为陈旧的社会观念照顾着家里,一边还要力不从心地忙事业,自然压力山大。
再比如,
一定要一起吃早餐吗?
能够一起吃早餐,当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若是不能,似乎对双方也并没有什么损失吧?
妻子在对这件美好事情的渴望上,无形中带给丈夫压力,不得不按照妻子的催促,调整自己的节奏来适应妻子的愿望,而妻子却因为期待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虽然不至于落空,但有期待就会有失望,心理落差一旦产生,情绪影响就会跃然脸上。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自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像上述的例子,妻子有自己的需求,但她在满足自己需求之前,又把满足丈夫的需求放在首位,就变成了需求错位。
她应该分清吃早餐这件事,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吃好早餐的基础上,如果丈夫需要,可以帮忙准备好,这是另外一件事情。而不是既把自己捆绑在“好妻子”的角色上,又觉得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心生委屈。
丈夫起晚了,没有时间吃早餐,作为一个成年人,都是他自己可以也应该承担的可能的结果,就算妻子没有为他准备一份,或者没有等着他一起吃,也并不会怪罪或者因此而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妻子。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
当然,课题分离也不是说在推崇放任主义。阿德勒思想提倡的是,在了解对方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比如,妻子知道丈夫再不起床会迟到,可以提醒几句,但不必强制要求丈夫立刻起床。
在自己想吃早餐的时候,多买一份给丈夫带回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还可以顺便帮丈夫这个忙,何乐而不为呢?
看到丈夫在洗漱,知道时间可能来不及,把准备好的早餐给丈夫带走,自己也可以慢慢享用早餐,不是更自在么?
如果妻子自己赶时间没办法帮丈夫准备一份早餐,也不必心存愧疚,在丈夫没有任何表示之前,不用去期待或者因为内心的不安,而产生必须满足外部评价的想法,认为自己如果没有帮丈夫准备早餐,就不是一个好妻子之类的,最终只会让自己活在别人的评价和人生当中。
所以,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是自由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一种表现。
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是不被别人接受。
用课题分离的话说,“不想被人讨厌”是一个人的事情,而“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老好人也并不是“好人”,我们要懂得做课题分离,活出自己自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