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味情话———“出门了,带手机就行了吧”“还要带脑子”“不是有你嘛,有你不用带脑子”
2.描绘事实——你的感受——说明需求(不贴标签,不说负面话语)
3.《一场“暴风雨”》
早上,我对队友说“你过年把两万块钱还给……”“过年我怎么还?抢银行啊!”
上班路上,“我们今年一点积蓄都没有,都是有多少就用了多少,这样不行”
没有回应,低头玩游戏。
“我跟你说话呢”
“那你让我怎么接?……”
“……你这什么态度?”
“”那你一早上起来……还钱……我去抢啊?!”
“你去抢啊!”
沉默,压抑,下车。
具体的对话已经忘了,伤人的话倒是记得清楚。最后不欢而散,整个上午工作状态都不好。不习惯和朋友分享这些,照常埋头工作,没人能看出异常。
平静之下,其实内心暗流汹涌。
中午,队友打电话来,“你安心上班,早上是我脾气不好”。一句话,心情瞬间轻松了很多。
根本原因是头一天队友打麻将凌晨过了才回,加之晚上和闺蜜聊天,意识到今年家庭开销和存款上不妥,我心里有怨气。清早突然提钱想给队友压力,之后在双方都不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对话,坏情绪和话都越说越重。
学了一些课程,看了一些书,都没有内化好,没能抵过情绪压倒一切。发泄完,问题没解决,对方不开心,自己心里也压下一块大石头,真是毫无意义的发脾气。
心里是平和的,才能真的没有脾气。
4.小宝把螺丝帽放进了鼻孔里,没有人看到。以为是一团鼻屎堵住了,拿纸擦,到鼻头才觉得不像鼻屎,扯出来一看吓坏了!万一发现得再晚一些,万一吸进身体里……后怕!
5.中午把睡着的小宝放床上,不料醒了,我和队友立马假睡,想着她再次入睡,结果……我俩硬生生躺了快一个小时,她自言自语说了一小时,第一次知道这么能说……
6.晚上带小宝刷牙,又一次上火,我冲她大吼:“别动!好好刷牙!你想不想跟妈妈睡?我不跟嘴巴臭的宝宝睡觉!”又拍了她一下。最后还是没刷好,放弃了……躺床上,她把书摆成一排,自己玩,又开启自言自语沉浸式模式,我在旁边看手机,过了一会儿,她突然说:“妈妈,我不是臭宝宝”……早上她睡得迷迷糊糊的,温柔地喊一声“妈妈”,眼睛都没睁开,手先探过来找我,摸到我的脸,一把捧住,又把脖子环抱住……这个无条件爱我的小朋友,我才是那个需要学习的大人。
7.队友第一次独自带娃四天,我心中忐忑,总想提醒他这,告诉他那,甚至做好了工作中途离开的准备。
但……事实是,他带得很顺利很好,还说“如果不是要想着工作,我挺喜欢这样在家带娃的”,小朋友也很好很开心,爸爸给她创造了不一样的快乐。
晚上他俩去地铁站接我,出站那一刻,看到他们,小宝张开双臂抱我,好幸福。队友边开车,边给我细说白天小宝的表现和趣事,这一次不像往前只有我俩的时候,我闭眼休息,他开车玩着手机让我担心又生气,那一刻,好幸福,这是属于三口之家的对话。晚上,小宝和队友坐在沙发,各玩各的,我在厨房收拾,那一刻,心情愉悦,很安心,没有干活的不乐意和牺牲付出的感觉。
他俩几天的朝夕相处抵过过往一个月的相处,我们仨都很开心,小宝对队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黏和喜欢,让队友终于尝到了做爸爸的幸福感,真好啊!
爸爸对家庭事务的参与度真的关系到整个家庭的氛围好坏,而在这个里面,其他家庭成员做了什么,关系到爸爸的参与度。过往,埋怨、指令、指手画脚把队友推到了对立面;现在,信任、感谢、表扬把队友带到了合作面。
8.小宝把拖鞋翻出来,一甩,雀跃地喊:“我把拖鞋丢啦!”“为什么丢?打手。”拍了一下她左手。她笑呵呵地把右手伸过来:“这只手还没打”………这是什么玩法?
9.“妈妈,你这么大的人怎么掉头发,我小人才掉头发”——这是什么逻辑?
10.从早上八点起床,到此刻下午两点,已经忍不住发了七八九十遍火,之前发过一条论述“对小孩吼叫凶打不好”的朋友圈,妥妥地打脸了。
我知道小小孩的“捣乱”都是有缘由的,或是好奇心驱使,在探索和学习,或是情感需求。换一个角度,成人眼里今天和明天一样的世界,在小小孩那里竟然那么有趣生动,用他的眼再看世界是很好的视角。
很多事应该是有更好的办法的,无奈发火来得最快。发火这个表面情绪背后的深层情绪是对自己“不是一个耐心平和有办法的妈妈”的失落,对周末大把时间就这样消耗掉的烦躁,还有“书都白看了”的苦闷。
11.队友发来小宝的刷牙视频,自己刷得挺好挺专心的。想到我每次给她刷牙时的负重感,拉踞战一样费劲费时。大人的情绪小朋友感受得到,你放松他也放松。
12.不管什么社会人,在自家小小孩面前都会变身幼稚鬼、头号粉丝、戏精、话痨、最耐心摄影师……
13.妈妈的迷惑行为之一:小朋友的一个视频看十遍也不厌,还次次对着屏幕傻笑。
14.十一回家,婆看着还是好好的,看悦吃一个炒货吃得很香,第二天我们出发时,婆特意准备了一包,塞给我们带走。(她不知道,如果换了其他人,我不会让悦吃这个油炸的东西,可是面对婆,我不忍心拒绝,看着孙辈爱吃,她太开心了。)
没想到十一月,婆突发脑溢血,住了几天ICU,头痛,吃不了东西,走不了路。
回家,我跟爸妈说应该这样、那样做才有利于婆恢复,妈给我讲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安排,末了告诉我“你还不知道,你爸也病了,一天吃五种药,下个月复查。”那一刻,我哑然失言。我又在未知事情全貌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地说着建议,自以为是的孝顺。
陪婆坐着,看她时而痛得用手拍头,扶着墙挪步,耳朵更背了,眼睛昏浊得看不清了,跟我说在ICU那几天的遭遇:“没吃没喝的,手脚被绑着,像青蛙一样。”“我想要死就死了算了,回老家死,不再这住着,钱也去了。”又几次赶我:“你到外面坐,我这里有老人气味。”和过往每一次一样,给我们拿吃的,一定要看到我们吃了她才舒心,哪怕自己病痛成这样,还替我们想,全力对我们好。
我除了陪她坐着,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我很怕面对这一刻。
悦在我身边,和往常一样叽叽喳喳,小朋友的生气和老人的衰弱形成鲜明对比,开心和难过同时围绕着我。
我回家看一眼,然后回去继续上班生活,婆的疼痛和无助、害怕只有她一个人接着熬。这样的时刻,又一次提醒我陪伴、亲情、健康的重要。但回到工作生活,我可能又陷入细碎的烦恼中……
15.早上起晚了,“这大冷天的,要是睡到自然醒,陪闺女,多舒服。”
队友会错意:“没事,陪老婆一样的。”
“我说我……”
………
16.单独带小宝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脾气臭得多。婆婆不在时,没人说队友,也发现自己对队友的脾气臭得多。已经有人在传递负面情绪时,自己下意识地不想让氛围更糟,觉得小宝和队友好可怜。传递负面情绪的他人也是一面镜子,提醒我自己多用正向眼光看待事情与人。
晚上因小宝没有按我希望的那样听话,配合我完成刷牙洗澡穿衣等琐事,早点入睡,我又又又对她吼叫+拍屁股。做出这些的当时,心里就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这样不对。
快点再多读些书吧,怎么情绪更稳定?怎么用小宝能理解的方式争取到她的配合,让自己更轻松?怎么更高效安排,保留独处空间?(晚上我着急也有因为想小宝快点睡着,我好干自己的事,玩自己的)
17.衣服掉到楼下邻居家了,婆婆让我在群里问邻居,又自己下楼敲门看有没有人在,又琢磨着怎么搭梯子自己拿。晚上又下楼,看到邻居家灯是亮的,可是他回复:不是我家。
我打起退堂鼓:算了吧,再买。婆婆不:灯是亮的,再敲敲看。最后……成功了,拿到衣服。
过程中,因为婆婆的着急,我加了两户邻居的微信,语音私信询问;敲开一家的门,当面沟通。
嗯,与陌生人交流打交道没那么难嘛。
遇到这类事,我第一反应会往后躲,该学习婆婆的想办法、不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