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一朋友放假在家,平时喜欢记录,今天有感而发,发于我分享,原文如下:
之前在父辈的教育中选择了九年义务教育,严格意义上这句话不知道如何去写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然后上了一所大专,读完大专之后就开始了上班。
在我上班以后这些年还没有用书面的方式去描述自己的工作,工作的环境就是两点一线地去付出自己的劳动力,而这几年时间也适应了自己每天去厂里要做的事情,而两点中的一个点在这几年我也换过不下四五次。有时我就在想我们这一代是第几个十年开始从农村走出来的而且没有回去的人?而身边一些人其实在城市生活很久后还是会选择回农村,为什么?为什么在一个地方生活了30年,甚至40年还是想着回家?我想还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结束了,身体里血液的渴望还是喜欢回到最开始的地方。我就在想我的孩子如我一样,他的童年就在西安了,这是一种基本完全的过度了,那么他年老工作之后他又要回哪里呢?这又是我们第几个十年了。
我们上一辈,会有成功的人,因为资本的转移,完全过度成城市的人,我们这一辈,我们的下一辈如何看待工作环境以及生命最后的归宿呢?
一句话,我们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衡量一个人工作的意义就是和自己生活的贴切感,有多少富余的时间,内心的满足感,以及回报,每个人可以选择一直坚持工作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我想不清楚也定义不了工作的意义,有时也感觉我们这个年代发展的太快了,以至于会有一种错觉,就是我们得跟着这个年代的步伐,然后以透支生命力和耐心去坚持下去?但是明明有些工作建立在人与人的生活中也是有意义的,比如医生和教师。如果真的要去发展,发展的最终目标又是什么?又需要多少代的我们去完成。
很多事做的时候没有人去想到底为什么要去做,好像生下来要去生存所以就要去做。可是为什么是这样?我们都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如果有一天时代不需要这种工作,我们就像机器上生锈的螺钉,我们就又得去另外一台机器。
可能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追其一生都在后知后觉地去寻找着一种意义,要么和平的生存,要么纠结的寻找,并不是说一定得去寻找,总有一天你会寻找到光亮的东西,那个时候肯定是在痛苦的呻吟之后而越发渴望的东西。
以上就是朋友予我的分享,我看了两遍也不知道怎么回复他。我想回复他:人活着就应该做到过往不忆,未来不期;尊重自己的感觉,活在当下,体验生命的过程。
打完字后我又删除了,因为有几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有亲人、朋友,我们要生存,现在的社会压力如此之大,我又怎么能随随便便做到独善其身呢?
所以我又回复:我们这代人责任太大,不仅仅要关注自我的感觉,还需要关注亲人、朋友和社会,在自己与外界的关联中找到兴趣和理想,应该为家庭、社会社会作出贡献。
准备要发的时候我还是想了一想,如果我给别人说一堆这样的心里话,我想收到什么样的回复呢。
想了一会我还删除了,最后我回了他一句:兄弟,大家都一样,我也经常这样想,我前两天还想去出家呢,但是我觉得光头不好看,就放弃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