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批阅,近100本学生作文终于批完了,我发现很多孩子的作文都惊人相似。
遇见自己成了遇见小时候的自己!他们都很怀念儿时的自己,觉得那个时候无忧无虑,畅所欲言,活泼可爱,是人生阶段中最快乐最真实的一段时光。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不能再为所欲为,开始慢慢从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变成有许多人参与的生活,他们说话、做事都需要顾虑别人的感受。
做不喜欢做的事;圈在教室里违心学习;不能愉快的玩耍;交违心的朋友;家长老师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身上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他们疲于应对,觉得失去了自己,好像在为别人活。
这或许就是这个年龄段很多孩子的苦恼吧。但他们很多人适应不了这种突然的变化,就归结到必须带面具生活,从而对成长更加排斥。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发现规则的可变性,于是就想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改。比如小学阶段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认为这就是规则,需认真遵守,但到初中阶段,他就会质疑,这种规则是不是可以改变?
但处于对惩罚的恐惧,担心同伴的嘲笑,所以不情愿的写作业,他们就觉得这是带上了“面具”,活的不真实了!
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所以我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讨论这个问题。我首先读了几篇比较典型的作文片段,让他们意识到要讨论的面具指什么,随后抛出问题:
面具对大家的作用是好还是坏?小组讨论后由代表自由发言。孩子们对这个问题似乎很感兴趣,讨论的热火朝天,这或许是他们困惑已久却没办法提问解决的问题吧!
随后的发言中,我很惊喜地听到各种成熟的答案。
生:“我觉得好处大于坏处,因为面具会让你更合群,如果大家都不带面具,展示真实的自我,那就没办法好好相处了。”
生:“我也觉得利大于弊,比如我们都不爱学习,不爱劳动,都喜欢吃好吃的,穿好的,喜欢不劳而获,那社会不就倒退了吗?”
生:“我觉得面具是有坏处的,比如你一开始学会说谎,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习惯,那就成为一个虚伪的人了。”
生:“我觉得好,面具并不是你不想带就不带的,它是成长的必然,是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我觉得这其实就是成长!”我简直要拍案叫绝了,分析的太透彻了!
生:“我觉得有利有弊,但总体是好处多过坏处,一方面它确实让我们变得有点虚伪,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区别于动物,学会理智。”都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
我笑着看着他们,突然觉得这些孩子有的思维深度确实很有境界了,那就希望带动更多的孩子加入思考吧!
我继续问:“大家都能辩证的看问题,非常棒,那么面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我觉得是虚荣心吧,怕批评,怕看不起,就让自己变成别人欢迎的样子。比如有人喜欢静,但偏偏装出爱热闹的样子,这样就能得到更多朋友了。”
“这种叫不叫朋友啊?”我趁机点拨。
“不叫,所以自己也不开心。”学生也很理性。
“是呢,所以我们要学会区分真正的好朋友,看和他在一起开心吗?进步了吗?这才是友谊呢,否则就叫相伴而已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友谊很重视,也因此带来很多烦恼,愿他们学会交友。
“如果你觉得朋友有小缺点,你不喜欢,要不要说出来?”我继续问。
“要”大家异口同声的说。
“那他特别伤心怎么办?”
“委婉的说。”
“那这叫面具吗?”
“不叫,这叫提醒。”
“其实对于不是原则性的缺点,我们可以选择宽容,谁没有点缺点呀,不是吗?那怎么能老要求别人完美呢?”大家都若有所思。
“面具形成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是成长才会带上面具,或者这不叫面具,叫懂事。比如很想玩,也要先好好学习;不喜欢朋友的小缺点也可以宽容,对父母要学着不发脾气等等。”
“是呢,所谓面具一是因为虚荣心,一是因为成长,学会做符合身份的事。面具的好坏其实都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关键看是否让你变得积极向上了,变得更加美好。”
我特意读了学生写的《死小孩》和我写的《被吃掉的小孩》,最后总结到,不管是体内的小孩,还是我们带着的面具,他都是为了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他的生命始终是把握在每个人手里的。愿你们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对待!
这是一篇由作文而引发的话题,我很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思考,在选择,在成长。
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