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目前中国的大环境下,没有危机感,谁会相信?除非你是富二代、住在太平洋岛国、活在大汉帝国或者被判无期徒刑在监狱里服刑……身在江湖,身不由己,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不然必定有危机感,当然包括职业危机感!
知识更新加速,网络渗透加深,你所在的行业企业,是否受到冲击?
体制门槛打破,身份界限模糊,你所拥有的安定感,还能持续多久?
她、他、他们都转行了、跳槽了,你是否心里犹豫躁动,进退两难?
职业危机感,这个以往多为夕阳行业、中年群体(原来有个词叫4050,也就是男的50岁、女的40岁,没有技术,年龄结构偏大,没有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的)拥有的“焦虑体验”,如今正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蔓延。实际上,不是你“慢”了,而是这社会变得更“快”了。
今年,由于治理雾霾、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北方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大批的钢铁工人下岗转产,期间,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费;由于电商的冲击,传统零售也可谓门前罗雀,只有关门大吉了;邮电局原来是何其风光,现在甚至竞争不过草根出身的“三通一达”;还有传统媒体,报刊也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由于互联网传媒的发展,电视广电业受到了明显的威胁,不得不另辟蹊径或者和互联网拼一拼三网融合……
职业危机感来袭,怎么办?你还有多少光热可以发散?你所在的单位是否依然需要你?
不转行,就”等死
无论国企、外企还是民企,无论传媒业、金融业,还是教育行业、房地产业……从业者普遍存在着职业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有的来自收入、岗位升迁方面的预期迟迟不能兑现,有的则是担心行业衰落、企业解体、自己被解聘。就连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们,也因体制改革、末位淘汰而危机感重重……
老费有个老乡在济南某报业上班,十几年了,还算不错,不过这几年出现了危机,单位连续三年亏损,除了单位挖潜以外,不可避免的要精简人员,这位老乡还算不错,单位的骨干,不在这批精简人员之内,但是他还是很忧虑,下次呢,要是单位倒闭了呢?万一下岗了,去哪里再就业呢?隔行如隔山,换职业不是一句话的事情,重新的付出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我们县的招待所,原来风光无限,现在由于中央八项规定、其他酒店宾馆的直接竞争等原因,传统的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招待所原来人员全部实现转员转岗,全面改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与市场经济接轨……
你不变,职场在变
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名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名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
这里老费说句我的感悟,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如果从实操角度来说,基本需要重新学习,如果到职场,必须需要岗前培训等一系列的程序,不然,一开始就工作,一般的工种还行,重要行业,可不是闹着玩的。90年代初,大量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就使一大批企业员工出现职业危机。现在,变革进入深水区,向更多、更深领域推进。“比如,国企为提高竞争力而强化人员考核,事业单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反腐败等,把很多”金饭碗”变成了”土饭碗”。这样一来,原本以为单位可以包办终身的人们开始变得对未来格外担忧,危机感也随之而来。
尽管政府要求企业单位给职工提供”五险一金”等基本保障,但目前很多企业还做不到。如果员工一旦被行业、企业淘汰,现有生活将难以为继,压力自然会很大。即使有保险,考虑到子女教育、自己养老、大病等因素,需要挣更多的钱、有更多的积蓄,因此职业危机感总是挥之不去。
我要变,未雨绸缪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很多行业和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第一次革命是机器代替手工,那么大量手工工人将面临失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工业电力化,传统的机械加工业受到冲击,人们需要不断学习,适应岗位新的技术要求。如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成为工业信息化,在德国称为工业4.0,老费感觉在中国就是“互联网+”!
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很多原来的职业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工作不一定上班的,企业可以把工作打包众筹,通过互联网分包出去,比如威客。以后的工作性质有时候会很模糊,比如滴滴打车,谁都可以接单,只要你下载一个他们的APP,比如,游戏试玩,你只要注册一个游戏用户,没有必要去公司上班的,你也不需要知道为你工作的是谁,也不需要你的顶头上司是谁,你说知道的是,作为老板,你要的是结果——工作完成,作为“威客”,你要的报酬,仅此而已。目前Google公司的员工基本就是这种状态,放养式员工居多,前提是完成任务就行。
那么,作为我们,应该怎么适应或者拥抱“互联网+”呢?
聪明的你,是否猜到老费说的内容了呢?
对了,网赚啊!你可以兼职,当然做的好了,可以专职搞的,我的建议你网赚的收入要稳定在目前工资两倍以上再考虑,不然,别后悔哟!话又出过来了,有点危机感也并非全是坏事,如果不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因”变”而谋,激发先天潜能与后天勤奋——或许有意外的惊喜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