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与永恒》有感——我与学生的“云端学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第一次将这句话记在心里,是我上小学的时候。作为学生的我,那时还不太明白这句话有多么重要,记住它只是因为是一句名人名言,是一道考试题目,是一句可以常常写在作文中的话。那时的各种教育资源、条件都不太好,要想看书就得跑去新华书店,为了看书我就坐在新华书店的地上,一看一上午。第二次将这句话印刻在心里,是我教小学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早已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我又将它传递给我的学生。

      “读书”是我们的校风,学生要读,老师也要读。

        寒假前,学校给每位老师送来一本精美的书籍——《教育与永恒》。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对“教育”一词并不陌生,但教育和永恒联系在一起,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打开阅读,一段话吸引了我:

        在“人”与“永恒”之间,挺立着“教育”。它以挖掘和实现人之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性的方式,实现了人物永恒的相互牵手,并肩而立……

        就像高尔基那句名言,十个字所传递的文化精神,通过教育使我们一代人一代人的牢记并传承,这或许就是“教育”在“永恒”中的一种体现吧。

    《教育与永恒》中诗一样的语言,充满哲学的韵味,以点滴感悟的形式呈现,从“追问教育”开始以“终身教育”收尾。当我翻阅了“教育中的教师”部分,深有感触。书中提到“在教育者的世界里藏着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当教师?我准备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我如何成为这样的教师?当好这样的教师,我最需要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

        我为什么要当教师?在这里我找到了方向,也明白了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人们赋予了教师形象的美好和光辉,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走上教师职业这条路,是看到了校园与学生的纯洁与求知促使。教师传递知识与真理,培养学生从懵懂儿童走向意气风发的少年,那种职业的幸福感促使我继续坚定自己的职业道路。

        在艾瑞德校园,这里有一群人,在自然生长为理念的课堂上挥洒热血与青春,不仅陪伴孩子们学习与成长,每天都还会发生美好、感人的故事,让师生情更加温暖。我希望自己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良师,也能成为学生心中温暖的益友。

        如何能为这样的老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教育与永恒》这本书给我了线索——博大。具体的博大,是具体容纳孩子的各种优缺点、各种过失,具体包容孩子的成长或快或慢、或进或退,或对老师的亲疏远近。不过博大也不只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去博大”,是主动出击,包容的同时主动做转化的工作,把感官所能触及到的任何事物转化为教育的资源和教育的力量,转化为促使生命成长与发现的力量。在艾瑞德,每位老师都是珍贵的存在!学校为孩子们创造自然生长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各种成长环境,名师讲堂、每月共读书目、燃梦行动、练字打卡、公开课、专业听评课等等,修炼自己、提升自己,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个人素养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时间及智慧的投入,这或许也是教育与永恒的一种体现吧。

        教育很大,永恒更让人琢磨不透。想要成为自己期待中的老师的样子,就要时刻改变与进步。初读《教育与永恒》,再联想到此时此刻,这个学期受疫情的影响,至今我们不能开学,但停课不停学。虽然只能借助网络在云端学习,但老师们仍然用心设计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主题课程,体音美和家政课堂。录课、软件的学习与使用、直播、互动、信息反馈等都有条不紊的进行。云端学习的每一天,老师都担忧孩子们学习的怎么样。因为学生不在眼前,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看不到,只能从家长上传的照片和孩子学习视频才能看到。为了更多的掌握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我积极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学习情况、有什么困难等等。每次最后,都能听到孩子们急切地询问开学时间,好想念老师,好想念同学,好想念学校,也会向我保证说自己在家会认真学习的。

        变化的是学习场地和方式,不变是学生的努力学习、家长的支持配合、老师认真备课、学校的用心组织。教育从不停歇,孩子们的成长在教育中丰富多彩,知识薪火相传。这或许也是教育与永恒的一种体现吧。

        教育很厚重,永恒太深邃,现在我还无法打开“教育与永恒”这扇大门,但读完这本书,我会坚定自己脚下的教育之路,踏实地走好通向这扇“大门”的每一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