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分七篇,循序渐进,引导读者建立对同理心的认知。
01,介绍了框架、方法论对产品经理的重要性。02,如何系统的对"人"建立认知框架,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核心层,接着提出了是存在感在支配一个人的所有行为。03,讲述人的四个底层生物情绪,分别是愤怒、恐惧、愉悦、满足,当执行的任务顺利达成,人会愉悦满足。04,当边界被侵犯,人会愤怒或者恐惧。05,好的产品,不要让用户动脑子。06,清晰认知你的用户,是集体还是个人,找到你真正的用户,用认知框架分析,避免只建立角色化的认知。07,自我与自律(没读出来有什么用)
我的总结:
好的地方,从用框架认知一个人,到找到你的用户,再到两者结合分析用户,完成了一个方法论的闭环。其中夹杂了一些小tips,比方说,注意避免让用户动脑子、让用户自然的使用产品等。
不好的地方,7篇文章,连续性不强,读的时候对下一章的内容没有预期,也没有一个完整的overview感觉,课程中,还夹杂了一些无关的东西和个人感叹,需要读者做内容二次梳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产品核心概念词。
2.掌握产品核心工作方法。
3.理解产品思维,受益终身。
从三个维度展开课程:
1.微观视角,同理心,引入心理学的概念,剖析人性。
2.中观视角,机会判断,一套底层思维,是哪个具体方法,发现机会;系统能力,四个步骤,打造个人、公司核心能力;用户体验,五大具体方法,优化你的表达界面和产品体验。
3.宏观视角,创新模式,五个创新模式,洞悉顶级公司的创新战略。
01 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先建立信息的秩序,在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在一篇纷杂里,你会知道自己该放弃那些点,抓住那个点,慢慢建立掌控。
02 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如何在开始之前就去相对完整地、有框架的去观察一个人,对这个人去进行适配的一个判断,也许是更重要和更关键的。
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得那个点牵制住,所以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并且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点里,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简单讲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比方生活中碰到医生、军人,你能够明显看到他身上的角色痕迹。
感知和角色是比较浅层的对接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它可能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层,人的能力圈 + 第五层,一个人的内核(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存在感之余人,就像生产之于动物一样,是出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你观察一个动物,它的状态、它的情绪,其实都是关乎他的生存需求是不是被满足,狮子为什么要去咬长颈鹿?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也是因为存在感。
但是人和人的存在感是不同的。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说家人关系中,存在感是清晰的,就满足了。
有的人,需要在职场、行业、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很多人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他的能力圈也就不在扩充了。
03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我的理解中,情绪就是人的底层,在情绪只上吸收理性的知识,完成整个人的思维框架,理性的知识会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底层情绪。
这节课我们讲四个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分别是:
愉悦、愤怒、不爽、恐惧。
愉悦
这个词也叫"满足",愉悦就是被满足,不满足,就是不爽。
人类发明了一堆词,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但是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的刻度。
当你做一个产品、或者用一个产品、自己有没有被满足的感觉。你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一个勉强的产品。
04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愤怒和恐惧,都是来自于被侵犯,但是因为个体不同,对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所以,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
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有些人会愤怒,也有人会恐惧,但其实愤怒本质上也是恐惧。
如果一个看上去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也有人会买单,但绝不会大火。
05 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这节课讲潜意识、防御与说服。
人是场景动物,会基于场景说合适的话。好销售,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说服用户;而好的产品,则是不引发用户启动意识,如果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推开用户。
06 警惕"集体人格"的误导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是怎么被训练称为角色的?
1.确定目标 2.建立恐惧边界 3.放入清晰的标的 4.给予红利 5.不断重复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印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本讲小结: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聚集。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我有对我的用户建立认知么?经纪人只是一种角色,那抛开角色,我的用户是一批怎么样的人呢?
反思最近的产品受挫,前期我们的调研,北京、异地的经纪人都存在这个需求,为什么上线后回访,反馈不是那么好呢?
当然,这里面有用户接触新事物的阻力,但是也有一些其他问题,比方说,1.我们没有系统调研过,有多少用户有这个行为,也没有调研过频次。最后实际发现,只有部分经纪人是很低频的在做这件事。2.我们认为经纪人会做跑盘这件事,是受限于我们对他们的角色化认知,但并没有考虑到深层次的人格,我们臆想到,随着我们推送房源给经纪人,他们自然会花时间去拓展。
还处在我认为用户应该这么做的认知上。
07 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产品思维,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自律的人,更加节奏,呆板。
自我的人,更加有创造精神,追逐极致。
梁宁大神的思考,是后者更具有产品精神。
但现实是,我们没有那么好的环境、资源,让你做第二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