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南海图书馆还了《世说新语》一书,我曾评价中国古人之逼格说:四千年逼格看许由,三千年逼格看吕尚,二千年逼格看世说。世说一书有名士风流、儒家雅正、狂傲不羁、放浪形骸、人物褒贬、清谈玄远、民风豪放、亦有民生多艰。
西汉末年,门阀初步形成,以至于光武帝稳定天下后采取度田之策以均天下之财富;东汉末,门阀政治日益占据主流,三国中的著名谋臣大都是门阀世家子弟,魏之颍川、吴之吴县都是显赫世家。魏文帝采取陈群(陈寔的孙子)的建议---九品中正制,自此天下之显赫官员尽出于世家(东晋时王氏一族甚至不愿意出任尚书郎一职,认为是第二等人的工作(做错了事儿要挨板子的))。南北朝三百年是士族政治的巅峰;至唐朝,开国勋旧仍以与世家联姻为荣,于是唐太宗、高宗两代修氏族谱,将琅琊王氏、清河崔氏等士族降为三等,至此,世家对政治的影响下降,名士狂妄也就不再受到推崇了。
世说一书是刘义庆与其门客编纂而成,个人认为可以看作一本八卦小小说(篇幅短)。其中事情未必真实,但是却把人物性情刻画的很好。比如装逼的谢安、心态一般的桓温、未知生焉知死的王徽之、晒裤子的阮咸、畜生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阮籍、闻所闻而来的钟会、松下清风的嵇康、盲人骑瞎马的殷仲堪、胡为乎泥中与逢彼之怒的郑婢、镇定自若的夏侯玄、擂鼓的王敦。如果当做一本闲书来看,确实很好玩,今人最喜欢的效仿的大概就是看杀卫玠、送花给潘岳了吧。
至于清谈,可以看到汉末颍川之士族并未清淡,以谋略为主;吴县四姓(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也以政治军事为主,清谈的风气应该是从曹丕时开始大为兴盛的。到东晋时,上至皇帝、下至寒士、方外之人,都加入了清淡的队伍。东晋清淡之冠大概应该是刘真长了,简文帝或许是帝王之中最擅长清淡的(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某在斯),支道林也为一时之望。据传:儒学+道学生出了玄学,儒学+道学+佛学生出了理学(数百年后的事情)。王羲之曾劝谢安少玩些清谈,谢安却说未曾听说因清淡灭国的。
教过我的语文老师大抵对认为清谈无用,故而对清淡所贬低。如果坚持实用主义、或者实践出真知,那么确实可以进行批评。但是如果认为清淡是对真理的极致追求,细致入微的哲学推理,又有什么不好呢。从世说一书可以看到士族对于文化教育做的还是很好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引用诗经等进行交流。同样,后世对六朝骈体文大都持批评的态度,甚至于攻讦;唐人提出文章当为时事而作,不是矫枉过正了吗?想想对比于中学时学过的与朱思元书、滕王阁序、前后赤壁赋,难道会认为比韩柳的散文差吗?
或许是当年读书时,被灌输了太多的正确错误的观点,造就了对一些知识的忽略,甚至于直接认为清谈误国、骈体文僵化,大都有些一概而论了。常常批评八股文,以至于一篇八股文都没学过,但是议论文不也是论点、正反逻辑辩论、正反论据、结论这样的结构写成的吗?孔子曾经说即便每个人都说一个人好,那也要考察之后再确定此人是否好;每人都说一个人坏,也要考察后再确定是否坏。
世说记载南渡的衣冠称呼江西人陶侃为“奚狗”进行地域歧视(当时恰恰是陶侃打败了苏浚,才让庾、王、桓、谢这些士族活下来),史书中也常常见到东夷、北戎、西狄(西羌)、南蛮等称呼(武则天则称岭南人为猴子);这个习惯延续到了今天。很多人或许没有去过某个地方、甚至没有与某个地方的人打过交道,就已经像是非常了解某个地方人民的品性了,然后进行侮辱了,不是很可怜吗?
陈寔去拜访荀淑时,由于没有仆人,因此元方赶车,季方跟在车后,自己抱着陈群;而荀家则是分别让八个儿子陪客、做饭、上菜,荀淑而抱着荀彧。虽贫寒而不失礼节。谢安本来打算带着侄儿谢玄隐居,不想谢万败了,谢家朝中无人,于是出任桓温司马,因此才有了郝龙关于远志、小草之论。王坦之本与谢安齐名,后来才知道两人的差距比南慕容北乔峰的差距还大,所谓装逼谁都会,关键时刻见真格。顾雍在儿子辞世时,虽然镇定自若,然而指甲早已入了手掌,与谢安撞断了木屐有得一拼。
桓彝为国捐躯时,桓温十五岁,开始执掌家门,母病,需食羊肉,家贫,只好拿桓冲(幼弟)去抵押给卖羊的人,卖羊人送了他羊,并且没有扣留桓冲(其后还有桓冲遇见此人一则)。从此则中足以看出当时最底层的人生艰难了。
世说记载王弼注解的庄子是抄袭向秀的,两个版本的论点相同,文字组织不同而已。江湖传言“博导抄博士,博士抄nature”,和王弼抄向秀有得一拼。不过传说终究是传说,还是要相信博导的头衔的。因此大都听说的何晏、王弼注庄子。
上次看世说,是大学二年级时的事情了,貌似花了几天坐在图书馆二楼的书架中看完的;三个月前去南海图书馆溜达,看到这本逼格清奇第一奇书,于是又借来随机翻了一遍,发现与当时翻阅时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因此就随手记了一份。由于是在还书后写的随笔,因此记忆错误之处就在所难免了;再者,八卦毕竟是八卦,与正史还是不能比的,如与晋书有异,当属正常。
吐槽一下搜狗输入法,好多人名都不能自动敲出,比如“陈寔”、“荀淑”、“向秀”,略坑……
随笔即随便写的意思,写到哪儿算哪儿。不过需要声明的是:本随笔不涉及对我认识的任何的评价,亦没有映射任何人,希望不要达到丰子恺漫画的效果。
世说新语---书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年6月19日晚,中国嘉德重点专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中,黄宾虹经典之作《黄山汤口》最终以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