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说话的艺术”,“好口才是如何练出来的”之类的书或者培训,大小原则,不计其数,很是认真努力,终于学有所得,然后自己基本上就不会说人话了,“大概也许可能我也不是很清楚。。。。。。”
最初写东西也是怕他人嘲弄自己偏激,不够中立,于是乎会在文中加入“也许”,“可能”,“大概”之类的词语。或者在某些犀利的句子后面加入长长的解释,以此表示自己全面,深谙辩证之法,全面客观。
回头想想,真想掐死当时的自己。
这其实是错把迷糊当客观,不求甚解成为了习惯。
话多并不代表理透,精简才是王道。
看看周边比较欣赏的人,基本都是表达简洁清晰,不拖泥带水。细细探究,表达清晰的背后,更多是内心明确而坚定。对一件事理解通透到位,细微之处也在掌握之中,若此时向他人讲述此事或此道理,定能娓娓道来,不会啰里啰嗦。
麦肯锡的“30秒电梯法则”将精简发挥的淋漓尽致。假设你在电梯里,只有30秒的时间来向一位关系公司命运的客户CEO推广公司产品,若成功则功成名就,若失败则前功尽弃,这时候你能不精简打磨自己的语言吗?
不偏激、无态度。
偏激在日常生活中是个贬义词,但是在文章和表达中,有其独到的魅力。辩证思维是个好东西,但我发现,大多数都是“半吊子”辩证思维掌握者或只掌握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的框架,包括我自己。
于是乎,辩证思维就变成了和稀泥,没有任何立场。
我自己很多所谓面面俱到的文章,现在读来真是令人反感,多有凑字数之嫌;在人际交往中,试图模棱两可,谁也不得罪,说出来的话必定也是十分正确的大废话。
很多想法若是360度详述便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其刺激性,不足以戳中他人的痛处,进而引起重视。
人若是总是说些正确的大废话,那还不如像王小波说的那样,做个沉默的大多数。
李怡然—写有人味、趣味、烟火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