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她从一出生,就决定了她的命运,因为她是个女孩。
我第一次见她,应该是她第一次被送回家的时候。那时候只是听说怜被送回来了,她没有父母,只有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无法抚养她长大,就把她送人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怜,听说她又被送走了,再见到时,她又一次被送回来。那几年,没人记得怜被送走多少次,又被送回来多少次。
她被送回来的理由,在我看来都是那么可笑:她的养父母在领养她后,又领养了一个男孩;她的养父母原本无法生育,领养她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养父母领养她后离婚。
我不知道,年幼的她是怎么接受自己没有爸爸妈妈;年幼的她是怎么接受养父母的抛弃;年幼的她又是怎么一次又一次让自己讨好新的养父母,以期能被留下来。
小小年纪的她,心里应该是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她乖巧懂事,特别勤快,小小年纪会洗衣,做饭,甚至蒸馒头,好多成年人都没她蒸得好。她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经常被家长拿来当模范典型。但她依然没有被留下来,因为她是女孩。
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都是站的远远的,怕惹人烦,又或者怕大家不喜欢她。她总是默默的如一个影子一样远远跟着。
怜最后还是被送了回来。此时的怜,瘦小的个子,黄怏怏的头发,一看就是营养不良,但还是那么腼腆,难得在爷爷奶奶身边露个笑脸。
我跟怜成了朋友,主要是她的遭遇,让我同情。我处处留心她的事情。时间长了,我却发现一个大秘密。
2
我发现了,怜的身世。原来她不是爷爷奶奶捡的,而是爷爷奶奶的亲孙女,她的父母就是她的二叔二婶。
二叔二婶有6个闺女,怜是老三,为了生个男孩,怜被送走了。结果二婶又接连生了三个女孩,终于第七个孩子是男孩。
也许是造化弄人,那个男孩在三岁的时候,得病死了。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3
怜后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住,二叔二婶也没有认她的意思。后来奶奶重病去了,爷爷伤心过度,在奶奶去世80天的时候,也撒手人寰了。
从那以后,很多天没有见到怜。再见她,她已回到了二叔二婶家里。那个她原本的家。
4
怜的故事讲完了,一切仿佛回到了原点,我却进入了深深的思考。那些伤害,我们真的能当没发生过吗?
即使我们当它不存在,它就真的不存在了?他们有没有想过,怜的人生该怎么过?
这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慢慢消化,即使过程很痛苦。
> 固化的思维模式。千百年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家产手艺传男不传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这些年,开放的思想吹遍大江南北,男女平等被宣传了多年,却吹不进他们的心里。
在农村依然重男轻女思想盛行。女孩将来是要嫁人的,是上不了族谱的。没有男孩意味着无后,老了谁养?这也就是怜的父母6个女儿,还要生儿子的想法。
> 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下,没有男孩注定是被瞧不起的。表面上说生女孩多好,压力小,背后嚼舌根者大有人在。
生女孩注定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不在这个环境下,不知道它象一座大山一样压的你喘不过气来;抑或者如带着手铐脚铐一样,各种束缚,各种被催生:
有直接问的,什么时候生二胎?
有拐着弯问的,谁家媳妇生了!谁家又添了个小子?再装若无意的看向你!
谁说城市套路深,农村热心大妈大婶套路才精深呢!
直到你生的达到预期了,那恭喜你,终于解放了。
若不幸,你生的没达到预期,那么就会被催生三胎,甚至四胎!这不是玩笑哦,我认识的一89年的朋友,已经四胎了。
>法律意识淡薄。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很艰难,送孩子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家文化水平都不高,法律的普及程度也很低,送养和领养孩子是不犯法的。相反,如果一家人没有孩子,关系好的邻居,七大姑八大姨还会帮你找养不起孩子的家庭。
纵有千万理由,这些也成为不了抛弃孩子的借口。一句无奈,一句不得已,不止毁了一个孩子的童年,还有她的一生。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成人,在她的世界里会常常患得患失,出了事情会害怕一个人面对,会害怕孤独,会特别自卑,在跟人交往时都竭尽讨好对方,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地位上。
即使做了母亲,这些影响也会映射到下一代身上。
当我们想要孩子的时候,先问自己做好当父母的准备了吗?
当我们想要孩子的时候,希望她是我们的小天使,而不是转手就可送人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