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还停留在高中那种“刷题式”的思维模式: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题来积累经验,依靠记忆和熟练度来掌握知识。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他们面对更高层次的学科时,例如量子场论,依然会习惯性地采取这种方式——通过做无数的习题、推导无数的公式,试图以刷题数量堆积来换取对学科的理解。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训练熟练度,但它对记忆力和耐力的要求极高,本质上仍然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惯性。
然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更深层次的理论学科中却是低效甚至错误的。量子场论并不是一个靠机械计算就能真正理解的学科,它的核心并不在于公式数量的多少,而在于那些公式背后所蕴含的代数与拓扑结构。比如,一个复杂的计算常常指向某种奇点的类型,或者某种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约束;例如Green函数表面上是一个解方程的工具,实则与复分析中的卷绕数、幅角定理对应。一旦将其放到复分析的语言中去思考,就能更清晰地把握它的本质框架。
换句话说,学习量子场论的关键,不是陷在无穷无尽的繁琐计算中,而是透过现象看到结构,抓住它内在的代数对称性、拓扑特征和解析性质。一旦对这些核心结构有了理解,剩下的冗长推算完全可以交给 Mathematica 或 AI 去完成。毕竟,量子场论的具体计算几乎永远做不完,但它所依赖的代数与拓扑结构却是有限且可知的。真正的学习者,应当把精力放在理解这些“有限的核心”,而不是沉沦在“无限的繁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