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个月,认清了一个真相

急匆匆把两小只送去了学校,此刻一边敲着电脑,一边回想过去一个月的“兵荒马乱”,内心已多了一份平静。

娃刚上一年级的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焦虑,怕孩子不适应,怕老师不够耐心,怕同学关系处不好,怕被孤立,怕受伤,怕孩子上课不认真……总之各有各的烦恼。

前两天班级里一个家委无意把班上老师们用来记录学生校内表现的一个小积分榜发了家长群,本意也只是想提醒家长们平时多配合老师们注重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状态。

然而,当看到这个积分榜之后,有些家长不淡定了,因为从榜单积分来看,虽然没公布名字,但有的有十几个积分小红旗,有的却只有1个或者2个,还有个别甚至是没有……

于是家长群掀起了一股热烈的讨论,有的问评定的标准,有的非要知道自家娃有几个,有的说从来没听说过,也有说问娃,还处于迷糊状态,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紧接着就开始有家长私聊我了,一个有一个问题接踵而来,作为家委会长,家长们热心地给我提出了各种建议,告诉我该怎么做,去让老师们怎么做……(突然意识到,这个活儿似乎不那么好干了)

虽然这只是家长群日常的一个小插曲,但和东哥西姐这一个多月来的斗智斗勇,让我开始认清一个真相:就是别指望孩子能够做到大人所想的自律和自觉。

而我也为了这份所谓的“自律和自觉”,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带着他们做计划、然后每日按计划执行,直到一年级开学,本以为一直的坚持,到了上小学可以坐享【自律成果】,于是便放松了警惕,试图放手让他们自己按计划行事。然而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干。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不提醒,他可以做到一个月都不去看计划表一眼。

从东哥和西姐的反馈来看,完全能够自觉自律,至少这一个月,计划表已处于作废状态,庆幸的是有几样是坚持了下来了的,问题更多是出在时间上面。相对于幼儿园来说,时间明显不太够用了。于是导致了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抓住的尴尬境地。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段,知识简单,学习难度不大,学习内容也很少,重点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好习惯到底怎么培养,该怎么做?是困扰无数家长的难题。

【1】认清现实,降低期待。人们常说,期待越高,失望就会越大,越关注,就越容易矫枉过正。所以对待孩子的学校,平常心顺子自然反倒显得更加从容。平时在少年宫、在图书馆,经常会遇到对着孩子咆哮的妈,满眼着急的喊着“你倒是看呀,学呀,跟着老师认真学呀……”诸如此类的过度干预和催促,肉眼可见的期待与恨铁不成钢。

【2】计划要做,更要落地。低年级段的孩子,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养成学会列计划、做时间规划的思维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也许不明显,到了初中,这种时间管理的优势的价值就爆发出来了。但如果现在不做不养,等到初中再来,就已经晚了。

因此,不妨抽个周末,和孩子一起商量讨论,每天放学后的时间怎么安排,周末怎么安排,先讨论,再形成书面的计划表,按计划打卡执行。

【3】定期复盘,反馈调整。每周日复盘一次,梳理能完成的项目,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完成的项目,以及原因,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周而复始,最终形成习惯。

【4】好习惯,更依赖父母。千万不要指望学校老师能盯得住每一个学生,更不要指望培训班的老师能够把习惯养好。一学校一个老师盯50个孩子,培训班大概率每周一次课,两个父母盯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谁的能量最大、谁的效果好,无需多言。想要孩子早起早睡,父母要先做到规律作息;想要孩子爱上阅读,父母也要喜欢读书,即便是假装也要做个样子……

好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的坚持和陪伴,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需要打持久战。

同为父母,我们一起加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