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在小说《手机》里写道“手机,原来是方便人的,没它的时候,人挺自由。有了它,人倒成了风筝了。”
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孩子是父母心中的风筝,孩子的啼笑哭闹时时刻刻牵动着家长的每一根神经。而如今,手机却让家长成了被牵扯的风筝,每一次的提示音和震动声都在无端消耗着家长和孩子共处的时间。更有甚者,不需要震动和响铃的提醒,因为手机随时随地就拿在家长的手中,一分钟都要看上多次。
抢红包、刷朋友圈、刷微博、追剧、看网红直播,父母们一边痛心疾首的斥责孩子玩手机上瘾,一边又冠冕堂皇的用“工作”的理由来美化自己玩手机的真实原因。
明知毒品有害,坚决杜绝孩子沾染,自己却忍不住每天吸点,吸的时候还不忘安慰自己,剂量不大,提神而已,又不能上瘾。
而越是层次低的父母越是喜欢玩手机,谁都不想成为低层次的父母,但是当你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玩手机的时候,你已经是了。
不玩手机干什么?!
对成人来说,工作、家庭、交际,哪一项不占据大量的时间。稍微有点自己空闲的时间,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玩电脑,还能干什么?
两口子大眼瞪小眼相对无言找架吵吗?
不玩手机,你说说我到底还能干什么?
不玩手机,你去学习呀。
学习好像是学生的专利,父母对孩子做的就是敦促他们学习。父母只所以苦口婆心、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学习,因为学习是实现成功的一条捷径。而自己呢?学习之门早早关上。这不仅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是整个家庭教育层次低的原因。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差,不上心,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一股脑的把原因都归结孩子。就从没想过一个浅显的道理,当你一边要求孩子去学习,一边自己又抱着手机漫无目的的瞎逛时,孩子会怎么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
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好父母都是通过学习来成就自己和成就孩子的。
当然成人的学习不会有成块的时间,能系统的学到成体系的东西,但是碎片的时间很多,比如早起做饭的时间、晚饭后的休息时间。10几20分钟都可以很好的利用。读几页书,听一段微课,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开始可能也感觉不到变化,但长此以往,日积月累,这些零散学到的东西则会有大作用。
你爱学习了,你积极进取了,孩子会看在眼里,落实到行动上。不仅对孩子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样的,学习也是父母拥有持续竞争力的法宝。
成人学习的确很难,但如果失去学习的原动力,意味着在N年以后的生活会更难。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在18岁的时候觉得学习英文很难,放弃了,28岁的时候遇到了一份非常好的,需要英文的工作,只能说,我不会呀。”
人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不是工作的时间,而是下班后的时间。一天都是24小时,有人可以真正用好这24小时,有人却只用了十几个小时还嫌时间不够用。有人终身都在学习,学一切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美好的事情,比如烹饪、插花、绘画、书法、拳击、演讲……时间都是一样,不一样的是有人为自己的安逸找借口,意识不到未来的危机,有人却为实现更好找理由,利用点滴时间提升自己。
父母这个身份的特殊性更要求自己要不断学习。因为孩子是独一无二,所以没有模板可用。学习尚且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更何况不学习呢?
“树大自然直”、“放养”理论绝不能用在教育孩子身上,没有引导、指点、任由其自由发展的孩子自然不受社会待见,会处在这个社会的底层,焦头烂额的生活。所以,父母要警醒!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借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总结,就算不想学,才更要去学,这才是走出低层次区域,向更好生活迈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