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帐号:runner2sun;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微博上与你互动的人那么少?”由于当时主要在聊其他的问题,所以我对这个突然插入的问题并没有太在意,下午在看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线阅读)时这个问题突然浮现在“眼前”,我当时的反应是:
是啊,为什么那么少呢?
我认为有以下四种可能:
当初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是去关注一些名人,看看他们在说些什么,这就使得产生互动与互相关注的可能性不高。少数互动以及互相关注基本在粉丝中进行。在我身上这体现在我与一些锤友的互动与相互关注上。
微博上最开始互相关注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我的同学,毕业之后这部分人中的一部分已经不经常使用微博了,又有一部分人只看不发,或者只转发不原创。这降低了互动的可能性。
微博上我本身不具备光环,也不具备话题性,所以缺乏关注度,从而导致主动前来互动的人较少。(说白了就是还比较cuo...)
微博动辄关注数百上千人,导致我发的微博几乎很难出现在其他人的timeline中,这也导致了互动数较少。想特殊关注的人要么被加进了“特殊关注”的分组,要么被加进了特定的分组,这样就不会忽略特定人的微博。从这个角度来看,与我互动的人少,说明很少有人把我加入“特殊关注”或者加入特定的分组(who care me?...啊~好悲桑)
相比之下微信的互动更多,几乎每一条原创的朋友圈都会引来讨论或者关点赞,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当初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和同学以及朋友沟通起来更方便,关注他们的动态更便捷,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十分喜欢晒自己的生活。这导致互动是很频繁的,而且进行互动的多方都是“熟人”,彼此了解更多,互动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虽然微信上的好友大部分也是同学或者朋友,但其中大多数在毕业之后依然在使用微信,这使得互动数量不会减少,而且毕业之后会有新的朋友互加微信,这使得互动数更是不降反升,最起码大体持平。
在部分了解我的人中,我具备一定的光环,也更容易产生话题性,使得更容易产生互动。
大部分微信使用者的好友数都不会太多,所以我发的状态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概率相对较大,这使得产生互动的可能性也较大。
据我目前的了解,我身边的人使用微信的频次明显要高于使用微博,而且通过不断的对比,我在微信上获得的关心、关注、认同、反对等反馈要比在微博上多的多,导致我大部分内容只愿意发在微信上,这使得在微博上产生互动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我认为人们在社交的过程中是希望得到反馈的,哪怕是负面的反馈,如果得不到反馈,那么社交的属性就会被弱化,比如现在微博对我来说基本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入口,类似微信的公众号,而不是一个社交平台。而微信恰恰相反,微信对我来说社交属性更强,获取信息的属性更弱,我希望通朋友圈让我的朋友们了解我的喜、怒、哀、乐与收获,也希望通过朋友圈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忧、思与成长。
对我来说,发微博像石沉大海,我不知道这颗石子会沉到哪里,会不会碰到其他石子。发朋友圈则像我往各个已有的管道注水 ,正常情况下这些水会贯通所有管道,也更可能遇到饮用的人。类似: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反馈会促进产出,产出越多也越可能获得更多的反馈。所以相对而言,我使用微信的频次更高,使用的时长更长,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