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若桃
1
前些天,我那天真活泼的小女儿生病了——合胞病毒感染肺炎。
生病住院六天,让我的“暴脾气”渐长,那便是越来越看不起一些对孩子威、逼、利、诱。
女儿高烧不退。住院期间,儿子是跟我在医院还是呆爷爷奶奶家让我难以抉择。
女儿病情稳定,见惯了家庭种种,互相埋怨、互相语言伤害。更加坚定了,这个城市的未来好些年,家庭氛围是不会出现“歌舞升平”的现象。
胡适说: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
换而言之,你要看一个城市的文明,也只需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孩子;
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
第三看他们怎样消遣闲暇时光。
看他们怎样待孩子?
接触到的育儿主体中,爷爷奶奶居高不下。但因隔代观念差异,不敢在育儿事上大放厥词,只能默默的看着孩子出现问题,无法深入问题的背后。
每每看到奶奶对孩子打骂,强加干涉,或对孩子进行羞辱和贬低人格。只能默默转身,或者像“同道人”相互诉说。
2
无法平等的相爱,就无法真正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住院期间,一位妈妈,带着一身戾气,一边歇斯底里的打着电话,一边又医院卫生指指点点;随后是奶奶,带着怨气,一边指责孩子怎么的不听话,一边又安抚着孩子不要哭闹;最后进来的是孩子爸爸,带着一身的怂气,一边搬着东西,一边任由老婆母亲轮番差遣。
骂声,哭声,争执声,声声入耳。最后在医生一句“这是医院”骂声,争执声才慢慢消停,留下孩子的哭闹声。
孩子打点滴,死活不肯。奶奶一会一句“命肝”,一会一句“叫你不听话,你听话就不会打针了”。
最终,无计可施。翻过身啪啪几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孩子继续哭闹。
然后再一句又一句“命肝”“心肝”“不打针不会好的”变成“你不听话就该打针。”最后又是啪啪几巴掌。孩子持续哭闹。
在哭闹中,一身戾气的妈妈也参与进来,先哄,在埋怨,最后轮流双打。
直到孩子筋疲力尽,进入梦乡。睡着之后,还一阵又一阵的抽搐。
没有人去理解孩子在面临打针时心里有多恐惧和慌张,一家人都因为孩子的病陷入极度的焦虑和埋怨里,丝毫不考虑受苦的是孩子的本身,彼此带着情绪,推卸着责任。
面临困难,没有体谅,没有安慰。
3
孩子奶奶接到一个电话,便出去了。妈妈便对临床开启了吐槽模式。
“都是被她奶奶惯的,在家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赶抓。这次倒好,被猫咬了。昨天打完狂犬疫苗,晚上家开始发烧,烦死人了。”
“看他奶奶都把他带成什么样了?在家就是小霸王,要什么就给什么。今天温度这么高,又发烧还给他穿那么多衣服。”
“平时也是,孩子吃不下了还跟在屁股后面追。一天到晚零食都不断。”
“那你就自己带啊。”临床的奶奶听着就有了一些情绪,冷冷的回了她一句。
“我要做生意啊,要买房啊。南昌房价现在这么贵,随随便便一套房也要七八十万。”
······
言语中,对奶奶的辛苦付出不屑一顾,对孩子出现问题有了种种抱怨。对自己付出,自带优越感。
后来妈妈有事出去了,奶奶带着孩子。
奶奶和奶奶总能在孩子事上找到共同归属感。
“我家这个就要我一个人。平时她妈妈在家都不会让她妈妈抱一下,全身骨头都是痛的。出生到现在,没有一晚睡好过。一岁四个月了,还要晚上起来泡奶。”
“我都瘦了六七斤,那天我生病说我带不了孩子。我媳妇就来一句:你可以不带啊,以后也不指望我会养你。哎,我有什么办法呢?能忍一天是一天吧。等她以后有儿媳妇了,总会得报应的。”
4
听到“报应”两个字,她儿子唯唯诺诺的样子和她孙子吵闹的一幕幕浮现在我面前。脑海里慢慢总结出:没有互相尊重的家庭!只有情绪,和满腹委屈加怨气,孩子是共同关注点,只要出点问题,全家互看碍眼。
记得看过一本书,大意是:儿童需要体验到自己在家庭里是被尊重的,家庭是和谐的。只有得到尊重的感觉,才会尊重别人。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你要持续不断的表扬他,或者听从他的所有要求,满足他的所有愿望。而是意味着你要公正的对待孩子,你对他所抱有的希望都在合情合理的范围。
在一个家庭,孩子总能敏锐的感觉到,其他人对自己的不同,其他人对其他人的不同。家要是没有规则,没有公正,很容易挑拨大人之间的是非。
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最容易学会情绪控制他人。
事实上,家庭成员保持情绪上的中立也是一种对彼此的尊重。
尊重就不抱怨,不轻视任何人对家庭的付出;争吵时,不攻击,侮辱,贬低人格;不妄自定义孩子的本性,天生顽皮,不听话,遗传不好。
5
表弟一直以来都是爸妈心目中的“别人家”孩子的典范。记得每年寒假,表弟都会回老家,在爷爷奶奶开的餐馆忙来忙去。
按理说他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对餐馆里油腻腻的锅碗瓢盆会发自内心厌恶什么的。但每次看他忙来忙去的身影,才发现他根本不把这些放心上,只是很纯粹的乐意的帮爷爷奶奶分担。
昨晚一时兴起和他聊起家里对他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直接给我抛出两个字“尊重”。还给我详细解说了在那些方面的尊重。
第一:属于他自己的事,他自己做主。我记得他刚开始上高中,老师说外语可以自己选,表弟就自告奋勇的选了俄语班。到了高考的时候成绩不理想,要复读。而复读的班级只辅导英语。从始至终都没有听到姑姑姑父对他有任何抱怨和责骂。
第二:谁是他的朋友,他自己决定。用他的话说,小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说:谁,谁,谁家的孩子品行不好,你不可以和他交朋友。而他爸妈只是会说:你可以和他交朋友,但是坏的事情你不能去做。
第三:愿意放手让他去尝试。他大一的时候,学校对自主创业有一些政策,他便利用这个契机在学校开了一个水吧。利用课余时间设计,装修。当我在QQ空间看到他店面的整体效果,真的可以说是亮瞎了我的眼睛。去年他去韩国做交换生,利用自己的资源做起了代购,以自己的形象设计的宣传页面。爸妈对他要求就是:有想做的事,就大胆去做。做的好,继续加油,做的不好,再来一起想办法。
6
在相互尊重的家庭,每个成员各自有各自的事情,各自有各自的个性。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只是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干预,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成为他们成长中的阻碍。
等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可以各自安排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心情好或者不好都可以坐在一起聊天,追剧。
相互保留属于自己的秘密,允许对生活有不同的期待。不怕关系扭曲,也不管别人是否会嘲笑,是父母子女,亦是朋友。可以诉心肠,亦可以保持沉默。
父母不干涉孩子的朋友圈,不干涉孩子的爱情,更不干涉孩子的婚姻。对于孩子以后是否要孩子,也不用“传宗接代”为己任去压制。
子女做的事,可以理解并接受。不会因为一点分歧就闹得天翻地覆,吵得昏天暗地,争出过“你死我活”。
彼此拥有自己的空间,遇到困难有支持,鼓励和帮助。
如果长辈总是以“权威者”出现,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和命令,顺从自己的意愿且不能反抗自己的观点,觉得孩子就应该这样,只有这样长辈才觉得开心,幸福。
这样的家庭在现在的社会,基本都上演着悲剧。
在相互尊重的家庭成长的孩子,人生一路开挂,少了被泼冷水的苦恼,多了爱与陪伴。即使艰辛,也能温情长存,激情满满,勇气十足。
E�h�WtOq�8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