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中,徐则臣以独出心裁的叙事技法为大运河立传。在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中,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命运、追寻与梦想次第展开,并最终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大约花了一天看完了徐则臣的《北上》。当初夏坚勇的《大运河传》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京杭大运河的种子,而徐则臣的《北上》则让这颗种子发了芽。曾经在杭州看到过大运河,也曾经在通州项目中接触过大运河,剩下的便是在各种历史书籍中看到的“大运河”的文字。但是,仅此而已。大运河仅仅是存在于我的观念之中。如果说夏坚勇的《大运河传》是为大运河著书立传,徐则臣的《北上》大概是一部有关大运河的优美诗篇。
本书的开端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维罗纳的旅行家小波罗(保罗·迪马克)来中国寻找他的弟弟——费德尔·迪马克,一位喜欢中国大运河的运河学家。小波罗沿大运河北上寻找弟弟的下落,途中遇见了翻译谢平遥、挑夫邵常来、船工学徒周义彦、护卫孙过程。北上的经历与见闻,令小波罗喜欢上了大运河,他也与几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小波罗最终在途中病逝,他将自己的遗物分别送给了几人。没想到,这段经历影响了他们后代的人生。
保罗的弟弟费德尔随着八国联军来到中国,目睹了八国联军的暴行,也在战斗中受了腿伤。他当了逃兵,隐姓埋名,改名为马福德,与一位中国画师的女儿结了婚。他并不知道他的哥哥来中国找他,更不知道他的哥哥已经病逝在大运河上。而他做了大运河的一位渡船的船工,在大运河边上生活了几十年,生了子女,子女又生了孙辈。直到日本人入侵中国,妻子为保护孙女被杀,马福德因为复仇而牺牲。
到了2014年,大运河申遗。当年陪同小波罗的同行这些人的后代以及马福德的后人在大运河旁的济宁相遇。这些人职业年龄不尽相同,却因为一次大运河的考古发现又聚在了一起。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不变的是静静流淌的大运河。
1.
从小生长在运河边徐则臣对大运河具有深厚的感情,这应该也是他创作《北上》的初心。而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必定更加激发了徐则臣创作《北上》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既是家国情怀的抒发,也是运河之子身份的认同。这些情感在《北上》里能够感受得出来。
徐则臣独具匠心地以两个意大利人的寻找之路作为本书的主线:马福德是来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来寻访大运河,而小波罗则是来寻找弟弟的下落。从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当年的那些历史事件,来游历大运河,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
以小波罗和马福德代表的“洋”,和以谢平遥、邵常来、孙过程、秦如玉代表的“中”,既存在冲突又存在融合和认同。冲突,有八国联军侵华的民族对立,也有义和拳民遇洋杀洋的仇洋情绪。融合,则有孙家兄弟摒弃民族情绪护送小波罗,也有秦如玉抛弃传统观念嫁给了马福德,还有马福德被使领馆拒绝后安心当了个中国人。这些冲突和融合很难在一部传统小说中体现出来。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洋人,最终表现的是国家、文化、身份的热爱。当然这也体现在“马思艺”执意要将名字改回“马思意”,以怀念祖父的意大利祖国之情。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有那些物件:孙过程留下了柯达相机和哥萨克马鞭,邵常来拿了罗盘和怀表,谢平遥留下了小波罗的书籍和资料,这些都是小波罗的遗物。小轮子周义彦拿了小波罗的记事本,这个应该是顺走的。另外还有胡念之手中的雕版,是曾祖母的遗物。除此之外,便是马福德写给父母和哥哥的信。从最后的信件由来可以看到,这封信最终是落在在小波罗的手中,也难怪他要拼死保护保存信件的手杖,这便是他最后身死的原因。这些物件随着小波罗的去世而散落在各地。
这些物件或多或少传承到了这些人的后代手中。邵秉义常年生活于运河之上,罗盘是他的传家之宝;谢望和用纪录片来歌颂大运河,是传承了小波罗的运河资料;周海阔一家的家训是必须要学意大利语,他又喜欢收藏大运河的点点滴滴,最终的马福德的信件也神奇地落到了他的手中;孙宴临用相机记录大运河,那是受了小祖父的影响,传承了柯达相机;至于马福德家后人胡念之,则成为了大运河方面的考古学家。
百年沧桑,中国从清朝末年的衰弱颓败,走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复兴。大运河如同中国的象征,也迎来了复兴。本书的故事因大运河而发生,到众人命运因大运河而重新连结。
虽然经过百年历史长河,但是只要大运河还在,这份命运的传承就不会中断。这些物件这些人物,归根到底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我想,这也是徐则臣想要表达的精神。
2.
徐则臣的结构颇具有新意。整部小说分成了三个篇章总共八个故事。作者没有按照年代顺序来进行讲述,而是采用的是时空穿插的方式。
第一部分讲了1901年小波罗北上,经历的是南方的地界那部分事情。而后讲到了三个通行者后代的故事:谢望和是一个独立制片人,希望拍摄有关大运河的纪录片;邵氏父子是船工,以船为生,船运面临着被陆运所淘汰的境地;周海阔是一个经营民宿的企业家,喜欢收集一些古董放置在民宿客栈之中。
这个部分在读者看来结构非常散漫,每个人的事件也比较独立,唯一的联系就是大运河,主要还是以铺陈为主。
第二部分讲小波罗继续北上,情势也变得凶险起来,义和拳民对洋人虎视眈眈,伺机下手。小波罗最终因伤病逝。接着讲小波罗弟弟马福德的故事。马福德在当了逃兵,便再也回不去自己的国家了。他娶了一个中国画家的女儿,生儿育女,安心当了一个中国人。他本可以与儿孙们简单平凡地生活下去,日本人的入侵令这一切戛然而止。最后讲了马福德后人的故事,孙女马思艺和曾孙胡念之。马思艺一直想将自己的名字中的“艺”改回“意”,这是祖父的思乡之情。而胡念之则成为了一个考古学家。
这个部分中,节奏显著加快、冲突也愈发激烈。义和拳民与洋人的冲突、八国联军和中国的冲突、马福德内心的冲突、马思艺和孩子们的冲突等等。这三个故事,都是以死为结局,小波罗因伤病逝,马福德为报仇而牺牲,马思艺终不肯就医安然离去。
第三部分是收,要将之前所有发散出去的人和事收回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马福德的一封信。这封信曾经是马福德写的,托他的朋友大卫寄给他的父母和哥哥,但不知为何被小波罗拿到了,塞到了手杖里。遇袭那天,小波罗的手杖被抢。大概是匆忙中,手杖落水,陷入了河底的淤泥之中。这才在百年之后重见天日,将所有的人和事重新连接在了一起。正在此时,消息传来,大运河申遗成功。
从第一部分的四个故事的独立铺叙,到第二部分人物和故事的局部交织,读者渐渐明白这些人和物什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将各人身世谜底揭开,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点到为止,通过写这封信将大家这种似有似无的身份上的联系建立在了一起。
时空穿插的写作方式可以为下文留下伏笔,但是也会令读者觉得内容破碎、不够连贯。现代部分的内容篇幅较少,导致情节相对简单,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而最后的信,如同集结号,汇聚人物,却略显生硬。
3.
徐则臣文采很好,看似用了很多文绉绉的词,但读来一点都不晦涩难懂,仿佛是个长者在讲故事,具体生动、身临其境。
写大运河,水的描写必不可少。无锡的水,“支支汊汊,阳光中都带着潮气,街巷的石板路长满青苔”。夕阳下的水,“半边运河水像一块绵延起皱的腥红绸缎。前面的船只经过,划开水面,听得见锋利细小的裂帛之声,随后水面平复,绸缎又无尽地铺展出去。”落日后的水,“黄昏从大地上升起之前,先从水里泛上来,半天运河开始变成浑浊的暗黑。”
然后是写船,写邵伯闸前等候的船队:“船的长相也各不相同,有的龙骨高得像个笑话;有的船底平如盘碟,两斤重的鱼甩个尾巴,水花也能溅到船里;有的船舱四周挂满红灯笼,这种船看得小波罗心里直痒痒,听说是妓船;还有雕梁画栋的短途游船……丝竹管弦嘈嘈切切还在演奏……引得四周船上等待的人伸长脑袋围观;也有威严的船,不知道舱房里待着的是达官还是巨贾,或是显赫人家的小姐、亲眷,总之所有门窗都紧闭,窗帘也遮住,外人窥不见其中的细节,连船上伺候人的丫头小厮都极少见到走动,整条船沉默得像一座建在水上的房屋。”把这些不同的船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身临其境,宛如大运河的船队的风情画。
还有写运河入夜后的人物:“夜幕垂帘,天似穹庐,夜空蓝黑,星星明亮;人声沉入水底,涛声跃出水面,耳边是运河水拍打船舷的轻柔之声,以及船只晃动时木头榫枘挤压摩擦的细碎吱嘎声。偶尔有人咳嗽,早睡的人打起第一声呼噜,说第一声梦话。有人惊呼某个宝贝落水里了。有人偷偷摸摸地往运河里撒尿。这就是烟火人生。”完全就是一幅京杭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把每个场景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些描写不落俗套,写得极好,写得极有诗情画意,极有画面感,展现出徐则臣文采极佳。读起来不是在看小说,而是在欣赏散文。这种描写,带有点市井气,带有点小情调,跟大运河鱼龙混杂的场景极为匹配。
4.
和菜头在《现代小说是件体力活——〈我的名字叫红〉读后》一文中写道:“贾平凹的〈秦腔〉是他个人集大成之作,但是比较下来,简直就是弓箭长矛对导弹卫星,原始到了惊人的程度,连继续存活三年都困难。余华的《兄弟》在文字上做到了轻盈,在叙事上堪堪及格,但是在结构和深度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对两兄弟命运的对比描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笨拙。”可见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这些差距在我读帕慕克、鲁西迪、石黑一雄这些当代世界级作家的作品时便能明显地感觉出来。
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北上》够得上及格,但谈不上优秀。徐则臣颇具野心地从国际化的视野、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跨度、轮流登场的人物和家族后代、大运河场景的再现、具有象征性的物什等等,足见其希望构建一部宏伟史诗。然而,却没有做到。
的确,《北上》具有一定的广度,却感觉缺少了些厚度和深度。同样有关跨文化历史题材的小说,比如鲁西迪《佛罗伦萨的神女》、帕维奇《哈扎尔辞典》,篇幅甚至不如《北山》,但是却将当时世界的几大帝国、几大宗教的背景与故事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觉到宏大的背景之下故事的深度。比较之下《北上》的文化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就简单得多了。
《北上》十几个人物,没有一个称得上绝对的主角。或许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和篇幅在迪马克兄弟上,其余每个人的特点也都能体现出来,但是缺少核心人物,也会使人物不够饱满。这部书如同很多部中短篇小说集合而成,似乎都讲到了,似乎都讲的不够深。从这点来看,比起上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繁花》都相去甚远。
此外,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意。尤其是将马可·波罗作为一个标志,迪马克兄弟追寻他的足迹而来。切入点很好。但是写到后面,无论作为侵略者之一的马福德,还是找寻弟弟而来的小波罗,都很难让中国的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笔者很难从他们的经历中体会到当时中国人经受的苦难,更无法将当时中国的国运与大运河能够联系起来。作者对马福德在后期进行了异化,他接受并认同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并为秦如玉的死向日本人复仇而牺牲。马福德确实是本书中刻画得最好的人物,但仍然不足以让我与他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
5.
如果《北上》只是一部普通的小说,我觉得它还不错;但是以茅盾文学奖的标准而言,我觉得它不够好。作者用了很多小技巧,然而在故事的宏观把握上仍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北上》可能更多的展现的是大运河的风情画,然而却够不上一部史诗。
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