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私人工作室的時候,就曾經遇到一朵奇葩引發起奇怪迷思。是關於馬桶與蹲坑之間的「互動」,我也是頭一回在生活方式的選擇問題上升到品味高度(笑)
事件起源,奇葩問為什麼用馬桶不用蹲坑?那時我還真想了一下。(工作室的便器採用了馬桶,純粹是因為用慣了,剛好想要的那款馬桶連智能廁板一併買有特價),話到喉嚨還沒說出,他就補了一槍,不覺得用蹲坑會顯得高端、大氣?
嘿,用蹲坑也能用出高端大氣啊!這種邏輯源於有很多地方都採用蹲坑,所以蹲坑就是大眾所好,眾數所採用的就顯得入流、有檔次。實在是太神奇,我內心只想胡混過去。
關於馬桶和蹲坑的故事,我就引用外婆的經歷。外婆是新加坡人,1947年隨馬姐到廣東領收田產。1947年的星洲已經是城市化,商場、酒店林立,但廣東,仍是小農文明佔主導。生活方式的差異顯出,三十年代的星洲,對馬桶這東西一點都不陌生,甚至已經普及到家庭,相反,當時廣東大部分區域仍是以茅坑佔主導。對一個小女孩來說,心理落差可大了。
不否認真的有那種超級高大上的蹲坑,但我還沒進入到用便器就能上升到精神層面的領域,畢竟便器帶給我更多是感官的快感。
生活中總有幾個奇葩在左右(栽一次叫不幸,栽兩次是犯傻,栽三次就是作死)如果可以進行有營養的探討那倒好事,學到東西又能補腦,要是開展的只是沒營養無意義的互動,呼籲珍惜生命,遠離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