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说,他的儿子每天看到他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不是跑过来对妈妈说,我好想你呀。而是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新玩具呢?如果妈妈告诉他今天没有给他买玩具,他就会气的哇哇直哭,并且边哭边说,为什么不给我买,为什么今天不给我买玩具。一场家庭战争就此爆发。为什么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呢?原来我的朋友每天在离开家的时候都会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天表现好,我就给你买玩具。就这样,为了得到新玩具,孩子每天都表现的还不错。所以按照约定,每天回家的时候,孩子都会得到一个新玩具。可是这样,就给孩子养成了一个坏毛病。如果哪天孩子没有得到新玩具,他就会乱喊乱叫。变得暴躁易怒。他把新玩具视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会大发雷霆。
那么问题出现了?孩子做事究竟是不是应该得到奖励呢?什么样的奖励会对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其实每一个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希望得到自己,得到一些奖励。而这些奖励呢,也可以称为回报,这些回报其实不单指物质的,还可以包括精神的,如被鼓励被肯定,被尊重,有价值感,获得成就感等。
那么孩子在做完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奖励他们。如用语言来夸奖他们。举个例子:
妈妈看到孩子吃完饭后,能够马上去洗手擦嘴,那么就马上基于语言上的表扬与肯定:孩子,你做的太棒了,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手洗的干干净净的,去看书的时候,书本也会非常喜欢你的。注意以上的表扬并不是泛泛地说你很棒,你很好做的不错等等。而是特别详细的去针对某一方面做的非常好的地方进行夸奖。这样的语言奖励方式比起物质来说会更胜一筹,因为这时候的孩子会得到被肯定的感觉。所以也会更加有自信心,做事起来也会更加主动。
其实在奖励的方面,建议家长尽量减少物质奖励。可以把物质间奖励,换做是其他方式,如带孩子进行一次运动。可以是踢一场球赛,或者带孩子到户外去游玩儿。或者到博物馆去参观等等。比起物质上的奖励,这样的奖励方式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更加有诱惑力的,因为它可以获得持续性,长久性的被认可。
孩子成长的动力是获得归属感及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他们通过两个方面达到这个目的,一是在团体中被肯定,二是对船体有贡献,有价值之类的团体,首先是指家庭,其次是幼儿园,学校,社会的。他们首先是通过好行为来获得,但是由于父母的双重标准,孩子的好行为因而被忽视,而发生改变时,他们就会变出骚扰,懒惰等行为。并因此获得父母的关注,这些行为得以保留,而成为孩子习惯化的模式。如上述好朋友家孩子的例子。首先,他如果能够被认可的话,他在家庭中就可以被肯定,但是如果家长一味的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是变成另外一种吃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