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雨//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主要以福贵为中心,讲述了一代人的一生。从纨绔子弟到放牛老翁,改变的不仅是福贵的人生轨迹,还有这段苦难经历下福贵人生态度的改变。本文尝试从福贵及其家人的苦难经历中探索现代主义下的人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活着》下的人文关怀。
一、苦难是人一生的主题
《活着》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充斥着“死亡”,死亡几乎是贯穿全文的情节。
单从福贵这条线索看:从民国时期开始,福贵的家道中落,福贵的父亲离世,福贵本人被抓去做壮丁。在这场战争当中福贵差点被充作炮灰;共和国时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母亲离世,福贵的子女相继离世。一家人几乎都死在这一时期。
围绕着福贵为中心的,还有其父和其孙的死。余华将福贵父亲的死,放在了小说最开始,将福贵孙子的死放在了小说末尾。一个是生命的末尾,一个是生命的开始,由此连成一个循环:生命的开始至结束,未尝不充满了灾难与死亡。
除了福贵一家人,文中还多处描写了死亡。非正常死亡的龙二,战争中的伤亡等。
二、现代主义下的人性
余华的《活着》是现代主义作品。现实主义作品强调像镜子一样不加修饰的描写生活的细节,但是现代主义则更强调人性。
苦难主题下的《活着》也不是为了批判社会与历史,而是着重表现时代与历史下的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面对苦难,人的选择无外乎两种。一种向外的抗争,比如学者,政客等,他们强调“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他们有对于社会的使命感,亦或是有对于自我解放的要求。还有一种是向内的忍受,比如像福贵这类人。他们大多是生活在中下层的市民,经历过死亡与灾难,他们对于生活有种最质朴和简单的念头,也就是余华所说的“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之外的其他事物。”
这种最简单的生存原则,也成了那一个阶层,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福贵也最终接受了子女的死亡,即便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也还是陪着老黄牛坚韧的活下去。
三、苦难下的人文关怀
《活着》这部小说,所表现出的精神,到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意义。
反观福贵本人对待灾难的态度,那种承受一切苦难的坚韧,某种程度上来自于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与乐观。而其母其妻的乐观,某种程度上也深深影响了福贵。
苦难从来都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怎么样去迎接苦难就成了一个问题。而《活着》用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苦难,接受它。
人生从来不是只有阳光,把生活照单全收才会成长。
不需要打赏~
点个赞就是最大的鼓励!
来自娄雨//【旅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