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什么都贫乏,除了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最初的精神食粮,来自大人们翻来覆去的那几个民间流传故事,每次都是初听般饶有兴致。当意犹未尽,还能对听过的故事情节展开无限的想象。
夏日夜晚,乘凉的人们陆续回屋,幼小的我携一片草席,躺在暑热尚存的地面上仰望星空,因着大人们一句“夜深人静天门即开”的话,便独自幻想出天上人间的故事来。
识字以后就渴望从书本中寻找精彩了。
关于书的最早记忆来自外婆家,那几本发黄的线装书现在已不知去向。但我很清晰地记得,初识字的我对于那些繁体字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即使书中有着人物画像插图,那些穿着古装的老头儿们总也引不起我的兴趣。其中有一个被我叫作“严高”的老头儿,倒是有些印象,因为他,家人教我认识了”嵩“字。
本是普通的农民家庭,有幸的是,父母文化不高却是爱书之人,当有的农村家庭撕着书页塞进灶坑用来点火做饭的时候,我的父母倒是爱书惜书的,家中竟也存了几本书。只不过在当时农村,连吃喝都不太容易,哪有闲钱去买很多的书呢!
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几乎是没有的,连环画也只有寥寥几本。记得有一本英雄故事集,尽管也是繁体字,但因为有几个熟悉的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跳着字儿读来倒也不影响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封神榜》是不要看的,对小女孩没有吸引力,倒是听父母有时会说起书中内容,说有一个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叫妲己。
现在有印象的还有几本,如《金陵春梦》,是写蒋.介.石的,说他幼时叫郑三发子,是一个拖.油.瓶。现在想来,此书内容的可信度估计是要打折扣。
记得读《第二次握手》和《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时,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已经不是很大了,因此印象也是比较深刻。
反正能看的都看了,包括一本《妇女常识》。那是实在没有书可看了,才会把妈妈藏在抽屉里的这本常识书拿来看。这书薄薄的一本,有着蓝色封面,和许多令人困惑的奇形怪状的插图。
记得有一次好象是下雨天,几个邻家女孩聚在我家玩,我拿出《妇女常识》告诉她们,你你你还有你,再过x年就要月经初潮了!因为她们都比我大,所以我知道她们要比我早经历那个事,直说得她们怕怕的。
由于当时农村的卫生条件极其简陋,妈妈们的有些事情是瞒不过渐渐长大的女儿们的眼睛的,好奇疑问又没有答案。后来我一直觉得,是我给那些小姐姐们上了生理第一课。
后来我终于拥有了两本最喜欢的书:《雷锋日记》和《一千零一夜》,因为这两本书是我自己的成绩换来的。
大概是三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全区的语文(还是作文?忘了!)比赛,得了名次,区里和学校给予了奖励,记得奖品还不少,有一支蓝色的钢笔,小巧,笔肚透明,能看到肚里墨水的多少。
而最让我欢喜万分的,是第一次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书。那书本的扉页上,“奖给xx同学”几个字,也是那样的令人骄傲。
《雷锋日记》自不必说,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狠不得天天为妇女抱小孩,扶老人过马路,可惜那时的农村小孩都是散养的,也根本没有马路,于是只能在日记中为孤寡老人挑挑水擦擦窗框了。
《一千零一夜》,是我童年所拥有的第一本童话书。此书给了我童年无限的想象和美的向往,让我从中得到了真善美的引领和启示。
这两本书放在床头,每晚睡前必看,百读不厌。在没有电视缺少书籍的那个年代,它们给予了我多少快乐啊!我想,日后我睡前必看书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