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的经典之作。也是我的枕边书。
第一次阅读,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那一年我16岁,从此便对它爱不释手。
卡尔维诺是一个残忍的作家。他可以用精致美丽的句子,恰到好处地切割着读者的神经。而且,他镇定自若地告诉我们,记忆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会在现实中被抹去。所以他笔下的马可波罗,从来都吝于将他的威尼斯,具体完整地表达出来。因为害怕失去。
我喜欢他笔下的每一座城。仿佛都带着七情六欲。无论是幸福之城迪奥米拉,还是令人看一眼便终生难忘的左拉,无论是拥有两种迥异风情的苔斯皮那,还是千井之城伊萨乌拉。一座城,就像一个人,一座城,就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他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推敲,他的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仔细斟酌。他编织甚至虚构我们想知道的一切,却拒绝透露一点点真实。我沉迷于他的文字,奋不顾身地接纳他笔下所有的荒诞不经。并且信以为真。大抵自欺欺人,在阅读他的书时,成为一件浪漫得不讲情面的事儿。
也许是因为仍旧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我非常喜欢卡尔维诺书中各种匠心独运的表达。从很早以前,我的一大愿望便是:择一城,终老,寻一人,白首。我猜,这样的愿景,一定不止是我一个人所求。
而卡尔维诺,把所有可能的城市,铺将开来,犹如货架上满目玲琅的商品,供君选择。但无论是哪座城,在卡尔维诺的安排下,经由马可波罗之口讲述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城,无非都是从马可波罗的记忆里,一点一点地提取出来,然后又一点一点地失去的,不可复制的威尼斯。而读者在一场又一场免费的纸上旅行里,终于找到自己内心与这个偌大世界间的一个平衡点。直到最后,才发现我们看似在马可波罗的记忆里旅行,实际上,却是在卡尔维诺走私的心情、幸福和挽歌里迷失。犹如书生执文恋意,眼里字字句句是西施,无法自拔。
我时常在想,卡尔维诺的用意是什么?我们长久地生活在已经被我们忽视的城市里。我们甚至忘记城市不单单只是一个中性的名词,而且代表着我们生存的空间和享受的基础。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城市也有欲望,我们的城市也有梦想,我们的城市也有骄傲,甚至我们的城市也有想要守候的东西。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想象城市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贪嗔痴恶,可是不论曾经如何,到最后终将化为一场虚无。就像忽必烈从棋盘上得到的最极端的运算:帝国的所有奇珍异宝,不过是虚幻的表象,最终的胜利被化约为棋盘上的一块方格。人也是一样。不论是经历了曾经沧海的爱情,还是经历国破家亡的厄运,不论曾经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还是穷困潦倒朝不保夕,整个世界,总将皈依毁灭和虚无。也许,这便是卡尔维诺的人生哲学。既然一切都复归虚无,那么把握当下时光才是最要紧的。未来,毕竟是一个太过于虚无缥缈的未知数。
所以,我觉得,《看不见的城市》应该是卡尔维诺献给城市最后的一首爱情诗。极致的热爱,无中生有地让每一座城绚烂得如同开在纸张上不败的凤凰花。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诫每一个读者,生,不应该只是为了名和利,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就像马可波罗试图让忽必烈明白,一切终归于尘土所导致的,便是身为帝王的忽必烈,所拥有的所谓无边的权力也并无多大价值的道理一样。
卡尔维诺在最后的时候,透过马可波罗之口,升华了城市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存,更在于追寻。所有记忆中的城市,未必全部存在,但,追逐和寻找,本身便赋予了城市更庄重的意义。哪怕,最后一切都将覆灭,卷入地狱之城。但我们仍可以小心翼翼,避免痛苦。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无雷特。同样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马可波罗,一千个忽必烈。
卡尔维诺城里的故事,永远未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