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晴。
阅读书目:《别做正常的傻瓜》。
作者:奚恺元出生于上海,小时候眼睛有弱视,虽然成绩优异却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中学毕业之后在家中看了四年的书,后来随着父母移民夏威夷,进入美国夏威夷大学读书。1993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而后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任教。2000年被授予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
金句:
如果你有问题想询问别人,最好在咨询之前先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免别人提出的意见成为一个定位的锚而影响你的决策。
正常人对失去更敏感,强调不做事情的成本和损失要比强调做事情的好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
事实上,人们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人们常常都不能想象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多大。
人对物质性的东西适应性特别强,而对精神的东西却不太容易感到厌倦。
记录与感悟:作者奚恺元结合了自己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融合了行为决策学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和其他学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人们在决策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并用它来帮助你发现自己决策中的误区,从而使你比大多数人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
一、什么是心理账户、消费偏见和沉没成本谬误?心理账户。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萨勒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把它们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上。各个账户之间的门都上了锁,互相之间很少流通。心理账户有几种规律:第一种规律,人们会视收入来源、收入时间分置不同账户。第二种规律,人们对于来源不同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来得快的钱,消费起来也大手大脚。第三种规律,大钱小花,小钱大花。消费偏见。第一种是交易效用偏见。所谓交易效用,就是商品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效用。第二种是比例偏见。第三种是适应性偏见。所谓适应性指得是人们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的表现。沉没成本谬误。我们把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因为不舍得前期付出的成本,而一再追加投入,叫沉没成本谬误。
二、风险决策、损失规避、直觉偏见和过于自信对决策的影响?风险决策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冒险,有些人则追求稳定。大部分正常人在不同情况下对风险的态度是不同,有时表现出风险规避,有时又表现出风险喜好。人们在风险压力下的决策心理,有四条普遍性的规律:正常人在面临获得的情况下是风险规避的;在面临损失的情况下是风险喜好的;正常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正常人都是选择损失规避的。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决策主要有三种谬区,分别是先入为主的思想、“代表性”谬区和“可获得性”谬区。过于自信有很多弊端,最有代表性的是:规划的谬论,正常人通常对计划过于乐观。交易过于频繁,正常人通常由于过于自信而在金融市场上交易过于频繁,损失过多。打无准备之仗。
三、相亲和送礼时,有些什么样的原则?独特的奚氏相亲理论:你美她丑,就带上她一起去;你丑她美,就一个人去吧;你和她都美的情况下,应该一个人去。你和她都丑的情况下,应该两个人一起去。如果你在难评价特征上优于室友,却在易评价特征上不如她,就应该带她一起去。如果你在难评价特征上劣于室友、却在易评价特征上胜过她的话,应该一个人去。送礼时的原则。第一是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第二个原则是有用的不如无用的。这里说的无用的东西并非真正没有用处。而是指最好应该是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也扔不掉的东西。第三个原则是说要的不如想要的。第四个原则是有选择不如无选择。第五个原则是小奖不如没奖。第六个原则晚说不如早说。第七个原则是一次送不如两次送,这样快乐可以加倍。第八个原则是公开不如不公开。第九个原则是涨工资不如发奖金。
认真思考这些心理误区,用于生活,的确助力不少。心理系统是个复杂的体系,不是可用单一指标去衡量的,如大家都知道涨工资比发奖金长期性能更好,但涨工资的快乐指数却比发奖金低许多,这些对于工作和生活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