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为何家会伤人》。刚看了前面两章,就有了一种惶恐的感觉,原来,几乎所有的孩子,他们的童年,都是在各种伤害中度过的。只有极少数幸运的孩子,在温暖的有爱的和几乎没有被伤害的环境中长大......
我们可以都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你的父母有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只因为他们自己的心情不好而打骂你?有没有家庭是每日陷在父母的争吵中的?有没有父母离异而对自己造成非常大的心理伤害的情况?有没有父母总是在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有没有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而不敢回家的时候?
很多伤害都是在不自知中发生的,更有很多时候,我国的“孝道”伦理,让我们认为,父母不论怎样对待我们都是正确的,都是为了我们好的。在众多的“理所当然”中,伤害已经形成,有些甚至造成了我们各自的或自卑或深埋内心的人格扭曲......但是我们,或者我们整个社会,都没有认识到或足够重视这个问题。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谎言,因为太多的伤害就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有的是身体虐待,有的是精神虐待,最常见的就是以“别人家的孩子”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不自知的嫌弃和挖苦......
【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我们可能很爱孩子,但是方式不一定正确,或者说,我们都是在“自认为”,而没有去体会和沟通孩子的真实感受。我们都在想当然,没有尝试去问问孩子,“你那时候是什么感受?”尤其那种完全安排和控制孩子的家长,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自我意识。
有些妈妈,由于是全职妈妈,自己停止了生长,就把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过分在意孩子的成绩,给孩子报特别多的辅导班,就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在快节奏的现在社会,人人功利急躁的大背景下,作为父母的我们,每天工作之外,专注电视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多过了与孩子交流的时间?
全社会都在谈论情商、逆商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多进行一下这方面的锻炼,以后才会具备这样的素质。从小就扛得住打击的孩子,将来应该也扛得住失败的打击。真的是这样吗?心理的问题,是隐藏的,深埋的,多数时候无从显现的,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面看,也许孩子对你的批评讽刺不在乎的,但是内心深处的伤痕,可能连孩子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潜伏着了,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许会以一种难以接受的情况爆发。
被母亲的寄生逼到自我崩溃的“杨元元自杀案”;流行至极的“妈妈觉得你冷”;“神童”儿子读研究生,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的事件;父母代替儿女相亲的现象......
所有的被包装在“父母无私的爱”之下的这种类似事件,都值得我们反思,家庭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国内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的指南针。孩子成为杨树还是柳树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总是将本是杨树的孩子修剪成柳树,但孩子内心总是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我们总有这样那样从自己童年继承来的错误做法不加收敛的使用到自己孩子身上,那是偷懒的做法,学习做一个好的父母,或许是我们终身的事情。也许,学习点心理学,是我们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