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引子】
本章分两次整理,接前篇,此其三。
前面从从水的德性详细阐述了其所言之“道”的德性,生动且形象,但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按照王弼注:“道无水有,故曰几”,水虽利万物而处卑下,但还是“有”,而道则是“无”,所以说水只是近于道之善而已。接下来,分别从水七个方面的德性,来阐述“道”、“圣人”的七种品性,也就是可以学习水的具体的方面。
【居善地】
这句话一般理解为“居住在像水这样符合道的地方”,这样的话“善”就是形容“地”的,也是容易理解的解读,这样的话,“居善地”这三个字应该紧跟着前句“故几于道”,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句逗是“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好像这样也能解释得通。
但如果解释为这里开始的七个“善”是分别说水近于道的七个德性的话,上面的解释似乎有点小问题。按后面六个方面来看,“地”则应该是形容“居”的,“善”是一个动词用来做状语,所以这句的意思可理解为“居于(应)像水那样低下”。这么理解也无不妥。
这两者解释也不矛盾,还能相互补充,第一种理解是说“水处在人们都不喜欢(往下)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我们要学习水这样善于处在卑下之地的品格”。第二种理解是说“居像水那样低下”,水避高就低,从不会高高在上。这点无需多言,我们要学习这种习惯到社会最基层、最底层的思维,放下自己的身段,与身边的人平等、和平共处,顺应道的规则。后面第39章的“高以下为基”也即此意。
【心善渊】
“渊”本意是指“水深不见底的深潭”,指幽深而且平静,“心善渊”也就是说“存心像水那样幽深和平静”,一是要有“功成、名遂、身退”、“不见可欲”这样平静的心态,二是要有“贵以贱为本”、和光同尘这样高远深邃的胸怀。
三次写不完这章了,待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