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参加了君爷的婚礼。
从南往北走,
一千公里的行程。
出韶关入湖南,
风雨大作闪电雷鸣,
天空看起来并不愿意衬托新婚的喜庆,
倒像是要铺垫友谊的厚重。
我拖着湿漉漉的衣裳冲进朋友的客栈,
朋友为我叫了一份外卖,
我心不在焉地喝了一罐啤酒。
君爷新婚,
我伴着夜雨提前庆祝。
雨下了一夜,
我连夜翻出了我们此前所有的合影,
一点一点拼接记忆的残片。
十年时间,
留到最后也不过几张照片。
关于她的婚礼,
我并没有太多的欣喜,
而是恍然意识到人生又用掉了一大截。
记得王家卫的电影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我昨天遇到一个人,
感觉他非常有意思,
印象深刻,
但后来就再也碰不上了。
人生就是这样。”
那么十年呢,
有时候十年也不过是一个昨天的缩写。
我这次千里迢迢,
说起来动机也很简单,
也只是为了留下一两张照片,
再过十年的时候,
还有东西可以拿出来看。
都说越上年纪的人,
越是靠回忆活。
我一向想得很远。
人生就是这样,
想到什么珍重什么,
一定要及时去做,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忘了。
别自信自己多么长情,
别太自信自己的记性。
婚礼当天她都很忙,
我们也没说上几句话,
但我想我到场已经足够说明一切,
我把自己当成一份助兴的礼物,
用十年交情打包送出。
婚礼过程中,
当我看到新郎将她领走的时候,
竟然有一种什么东西被夺走的感受。
事后我给她发微信调侃,
就像自己嫁女儿一样。
她问我,
舍得吗?
在十多年的友谊面前,
婚姻显得有些残忍,
因为知道从此以后会有另一个人对她全权负责,
于是婚礼就像一个友谊过气的仪式。
我借着他们新婚的金盆,
从我们的江湖里洗手退隐。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这个事实,
它都会发生了。
青春里的故事,
注定和成年人的世界不同。
我是个一直在拖延青春的角色。
“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别人擦肩而过,
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
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一个朋友或知己。”
没有谁遇到谁是理所当然的,
所有的命中注定都充斥着偶然的意思,
而所有的不期而遇又都充斥着宿命的意味,
所以我对交情有很深的敬畏。
再来看君爷那个问题——舍得吗?
我想我最为真实更为深刻的答案,
是舍不得那一段青葱岁月,
那些纯洁到足够书写的句子,
都是我们亲自攒下来的。
有时三个月一句,
有时三年一件事。
遥想当年,
我也是因为君爷才临时决定报考长沙的大学,
前一刻我在志愿表上选择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后一刻我填写了中南大学,
四个字的差别,
就因为君爷,
一个看似一点都不严谨的选择决定了我的人生。
我该怎么解释?
是偶然还是宿命?
因为复读的原因,
她成功地从我的同学升级为学姐,
从“妖精”升级为“君爷”。
刚进大学的时候,
甚至连要不要买饭盒都要请教这位学姐。
跟着学姐吃饭,
跟着学姐去自修室,
一起K歌看电影,
一起打暑假工一起回家过年……
那些一度认为挥霍不完的日子也终于过去很多年。
尤其是近两年来,
自以为在江湖红尘中行走,
越发笃定,
两个不是恋人的朋友,
青春是他们人生重叠的高光时刻。
唯有青春时期的友情,
才会如此纯洁。
青春时候的友谊,纯洁。
青春过后的友谊,实用。
感到庆幸的是,
参加工作以后甚至两地相隔,
我们的友谊并没有终止。
虽然再也没有那种朝夕相处的日子,
但有事的时候总能理直气壮地开口。
我去过佛山看她,
她来长沙住过我家。
时至今日,
我总发自内心觉得她对我的包容和支持,
要远远多过我对她的。
我唯一能做的,
大概就是一直让自己记得,
然后写下来。
文字,
是可以让友谊长情的道具。
所以我从长沙搬家的时候,
刻意把她当年从北京寄给我的明信片收起来了,
明信片上这样写着:
XXX,保住我在你心里第一的位置。
这么多年,
我一直在保持。
-END-
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人
公众号:反向青年余令
希望这两件事你们可以想到我:喝酒 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