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喝了场茶。
茶会的主题是“茶行彼岸”,茶司是来自台湾的普洱收藏家,日常与妻子隐居于山林。茶会伊始,茶司只简单说明了下茶会的流程——三种茶,每种茶五泡,品茶前会敲磬,磬声响禁言,五杯品完后再开始交流。
一切在静默中进行。
我很喜欢看茶司的动作。非常地温柔。每一次倒茶,不管茶方有多满,茶司的手始终很稳当,每一杯中的茶水高度一致;倒完茶,茶司会用布轻轻地擦拭滴出来的茶水,间或双手握一下公道杯,仿佛在感受茶水留下的温度;冲完茶后,同样用很轻很轻的动作把水壶放回小火炉上——几乎没有声音,但动作又毫不显呆滞缓慢——看着这动作,你只觉得他真的好爱这些茶器,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呵护,于是对着眼前这茶也不禁带了点敬畏之心,小心地捧起,小口地喝,不敢粗暴地一饮而尽。
我在同一个位置泡过茶,几轮下来,手便有些抖,时不时烫到自己。茶司两个小时下来,手势依然稳稳当当,即使拿着满满的茶方也丝毫不见抖动,倒出来的每一杯茶水量相当,动作干净利落——看得出,这是个中心很稳的人。
而自始至终,茶司没说什么话,甚至都没介绍自己,只专注于泡好自己手中的茶。可当他专注于当下,整个人的核心便立住了,也因此,仿佛一个神秘的旋涡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想要认识他,想要靠近他。
后来与茶司交流,他说:“器乃身体之延伸,茶乃心量之流露。茶不离器,器不离神。长大后思考如何选择做一件事,来表现我的生活态度与个人特质,于是选择了茶。”
我突然就明白了。看似喝的是茶,品的却是茶司的定力和他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收藏茶也好,手工制壶也罢,都只是外在的形式,核心在于通过这些形式表达“我是谁”,或者向世界传递某个理念。同样的,“朝九晚五”与“诗和远方”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事情,也根本就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许我们该想的,是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形式,把这个想法展示给世界。也因此,上班还是创业,都无所谓好坏,也不用去比较,本质上,它们是一件事。都只关乎“我是谁”。
隐去花哨的形式,真正喝出了茶性。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