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是新一轮大萧条到来前的麻醉剂吗?


短剧是这几年火起来的,尤其最近一年,人们在短剧的凌厉攻势下迅速沦陷,不论男女老幼,手机用户的碎片时间再次被瓜分殆尽,甚至很多人刷短剧并不是利用碎片时间,而是上瘾式的长时间连续刷,短剧的粗制滥造令其爆火的同时人们不免又要担心,大众化的审美必然要再一次倒退了。

早前有人形容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是一种“精神鸦片”,令人无限期地沉溺于同质化低质量视频中无法自拔,这不止是对普通人来说,许多知名的作家、学者、教授、高级知识分子也难以摆脱沉迷的下场。而今的短剧则是将“短视频鸦片”再一次提纯,凝炼,且有了更为成熟的生产与销售渠道。

短剧的出现并不突兀,在“剧“的变异之前,先有了传统大荧幕电影朝网络大电影的转化,也就是我们前几年听到的“网大”,相较于传统的电影,“网大”因为投资和定位的原因,质量显得粗糙,但拍摄周期大为缩短,成本降低,收益比率相对较高,所以前几年影视行业里的“网大”一度呈现井喷泛滥之势,“网大”是为了那些不愿意花费票钱和将近两个小时时间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他们喜欢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观看,今天的短剧则成全了人们随时随地随意姿势刷剧的心愿,毕竟一集只有那么一二分钟,随看随停,在任意一个地方续上都不影响。

短剧的制作水准比网大更有不如,往往是少量的非专业演员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里完成拍摄,服化道很敷衍,台词很水,剧情不能用”雷人”二字形容,简直是突破了人类文明创建以来的审美下限,低质量内容泛滥,制作粗糙,演技尴尬。要么屌丝逆袭,美女倒贴;要么霸道总裁强制爱,女主靠男人拯救。

从业门槛低是短剧行业的一大特色,另一个特色是回报率丰厚。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下,谁跟钱过不去呢?有钱拿,自然也就不会在乎所谓的艺术性了,毕竟这也只是一份工作。

以当前呈现在网络上的短剧作品来看,我们可以粗略总结一下其特点。

短剧的剧情强调极致冲突,迅速反转。

常见的几种包括

扮猪吃老虎:主角表面弱小如赘婿、外卖员,实际身份惊人如豪门继承人、战神归来。

打脸爽文:反派疯狂挑衅,主角最后一秒逆袭如“这婚我不结了!”“董事长,您怎么来了?”

重生复仇:主角前世惨死,重生后疯狂报复仇人。

霸道总裁爱上我:灰姑娘误惹顶级富豪,强制爱+追妻火葬场。

人物角色上近乎完全标签化。

比如隐忍天才或者逆袭废柴的主角,无脑嚣张富二代、恶毒后妈、绿茶闺蜜的反派,中间插入负责制造冲突的工具人,如势利眼亲戚、职场小人。

节奏上面开头3秒必有爆点,每10~20秒一个冲突或反转,结尾必留钩子。

今天的短剧市场已经生成了固定套路模板,内容同质化严重,观众看开头就能猜结局,“赘婿逆袭”和“战神归来”几乎可以互换角色,逻辑上的硬伤更是经不起推敲,为追求爽感完全牺牲合理性,首富之子送外卖,被同事羞辱后突然亮明身份;女主被绑架,男主一秒调动军队救援。

更重要的一点是价值观扭曲,强化刻板印象,比如金钱至上,“有钱就能打脸一切”,“穷就会被欺负,富就能为所欲为”。

短剧出海,让人不免想起历史上洋人往中国销售烟土荼毒国民的过往,今天的短剧就像时隔百年后的一记反击,我们担心了那么多年文化入侵,今天终于要给别人下点毒了。甚至这样的毒连特朗普中招后都没有办法。

如果以上真的算是短剧存在的积极意义,那就应该同时有所担心,金庸武侠世界里有一种拳法叫“七伤拳”,讲究的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短剧作为精神流毒输入大洋彼岸时,要注意会不会先把自己毒翻了,毕竟这东西首先是研究出来给国人自己看的,且如今看来,瘾性已经有了一部分。

很多时候,艺术和经济总是在反方向上发展,经济上行时艺术归于平庸,经济下行时反而促生出繁荣的艺术,因为艺术是反应人类心中理想世界的表现形式,缺什么就会幻想什么。古人用来劝戒后人时时警醒的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似乎用在文学艺术上也很合适,人类一旦获得了长久优渥的物质生活,则整日里沉湎与享受乐趣,整日唱些淫词艳曲,而物质条件骤然降低时,人们会选择通过蓬勃生长的艺术创作来寄托自己的希望,这是人类复杂性的一种表现。

米国在独立战争之后摆脱了殖民统治,民主理想扩张加上文化自信促生了文艺再次复兴,但工业化与田园理想的冲突最终又导致了南北战争,二十世纪初米国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作家们开始大量对社会问题的描写,好莱坞提供逃避,民间艺术表达抗争,这个时期的艺术不仅记录了苦难,也塑造了米果文化的坚韧。

我们这块土地上民国乱世时反而大师辈出,建国后民生渐好,反而文化艺术上很难早就享誉全球的大师级人物。

平静的水面无法造就优秀的水手:时局动荡时,人类的文艺作品往往会开明包容,积极向上,这是人们寄存希望的方式,而今天短剧爽剧的特点,则是在目空一切的自大下面暴露出了无知的自卑,就像乾隆,盲目地自信,却拒绝睁眼看世界,极度的爽剧会不会是又一场萧条即将到来的预告呢?

有人总结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是现实生活中缺少什么,作品里就会写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爽剧套路,极有可能意味着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正在面临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无能为力,他们束手无策,焦头烂额,所以在虚拟的短剧里寻求一种见招拆招无所不能的自我安慰,逃避现实是人类面对困境的时潜意识的选择,这不奇怪。

而用爽歪歪的短剧让人沉迷其中忘记现实生活中的苦恼,继续持久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榨取干净剩余价值之后,工人仅存的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又被盯上,从大电影到电视剧,到网络产品最后到短剧,挖掘得越来越细,说明可供榨取的越来越少,因为这种看似休闲的上瘾并不是休闲,而是消耗,是一种类似于精神麻醉的精力消耗。

低成本企图得到高回报,这是仅次于不劳而获思想的投机取巧。如果不考虑这些社会意义,单纯从短剧的发展看,目前官方扶持的做法其实是很让人困惑的,我们所了解的短剧存在大量版权问题,短剧抄袭网文或相互“融梗”是行业现状。

短剧的套路化模式让短剧行业快速爆发,能否在创新、质量、价值观上突破尚未可知,如果做不到,大概率就是重蹈“网络大电影”的覆辙——短暂繁荣后迅速衰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