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成为各地各部门各类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因地制宜”的要求,短短四字,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法路径。
产业布局上遵循“因地制宜”。在统筹做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三篇文章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把传统产业作为重要抓手,坚持“换鸟不空笼”。腾笼换鸟,腾笼不能空笼。腾退化解旧动能,如果把传统产业简单丢弃,必然造成经济结构断层。要算准“油量”,不能踩“急刹车”,甚至“先卸油再加油”,要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要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坚持培养“小鸟变鲲鹏”。只立不破,旧弊未去,该立的最终也难以立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才能不断促进新动能孕育壮大。
空间布局上遵循“因地制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地区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扬长避短,发挥地区自身最大优势,坚持“入乡随俗”。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深海优势,近赤道优势,布局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凭借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海南已吸引上百家深海科技企业落户深海技术创新中心,还在农业生物育种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橡胶树体胚苗的规模化生产,培育出了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第三代橡胶苗。这系列成果创新突破,和海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创新布局上遵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只依赖于科技创新这一个优势单打独斗,而是要在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动力的基础之上,再给它配备其他“装置”和“支架”,多种要素相辅相成、共同发力。比如,深化科技体制创新、教育体制创新、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强化人才支撑,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向前沿领域提供急需紧缺人才。同时不能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跟风追热,不同产业不同地区有自身的创新的模式,要避免模式单一、简单复制。倘若不顾实情“一刀切”“齐步走”,就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造成泡沫化、内卷化,最终留下“一地鸡毛”,给一方发展造成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