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笔记如下: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补充。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愈发普及,并随着历史洪流逐步改进、贴近时代要求,形成了现代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的思想是:教会孩子独立并为他人着想。教授文学、科学和艺术知识,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而关于学生的性格教育方面,由于性格缺陷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已经形成难以消除,所以学校教育中只有让教师尽力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发展。
孩子刚刚上学,要学会在这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与人合作。当孩子不懂适应新环境的时候,他们最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将自己当成一个母亲,和孩子建立联系而不是一味的训斥惩罚。其次,老师要对孩子感兴趣,主动去了解孩子的兴趣点,鼓励、引导孩子的自信,挖掘他的优点,使其感受到自身价值。
竞争和合作不仅在兄弟姐妹间难以平衡,在同学之间亦是如此。在学校生活中,对竞争的训练贯穿始终,但对合作的培养则相对较弱。有人说让学生自治是培养合作精神的好方法。但这个方法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有一定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参与,否则,可能会演变成利用职权、加剧竞争。
在教育中,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限制不是来自外力,而是来自儿童自身。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重视对儿童的智力测试及考试成绩,以防孩子以此结果为自己设限。事实上,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即使成实情况是孩子们常常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无法改变的。此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到,限制自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对于身体缺陷遗传的孩子,我们应该告诉他:身体缺陷不会影响他智力、能力的发展。努力减少它对孩子的发展限制。而如果迷信智力遗传、性格遗传限制儿童发展,那不过是教育失败的一个借口。很多时候,性格是相对的、无善恶之分。
大脑结构虽然无法改变,却也可以通过训练来弥补,何况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当属兴趣,而兴趣并非遗传而来。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许多超常能力的人都是通过后天长期的兴趣和训练,譬如,大化学家李比希、音乐家莫扎特等等。因此智力遗传、性格遗传限制发展,纯属无稽之谈。
学生性格各不相同,老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此班级不宜过大,更换师生联结不宜频繁。孩子跳级更换群体并不明智,压力剧增不说,还会破坏两个原来班级的团结稳定。留级更是不妥行为,大多数留级生都是同学印象不佳、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将孩子按照经济水平、学前教育基础等指标划分班级和群体的方式也不甚合理,会导致孩子人生态度扭曲,丧失自信等。
我认为男女合班要优于男女分班。这种方式可以使男孩女孩更好地合作,但要注意维护男孩在更快发育的女孩的对比下容易受伤的自尊心。而性教育是另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正确知识的方式和限度难以把握。
我们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区分孩子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性格。通过观察他的行为、姿势、观看聆听的方式、他和其他孩子的距离、交友的态度、受关注的程度,以及他的专注力等等方面,就可以看出他与人合作的能力如何。不爱学习的孩子、不爱与人交往的孩子、只在受到表扬时努力的孩子、决心成为焦点的孩子懒惰的孩子……我们应当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结合分析孩子的不同性格,继而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错误,让他们成为独立、具有合作精神。
青春期的孩子是迫不及待长大的孩子。他们表现出具有独立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