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居在香港的我,自然会在中秋夜和妈妈痛快地,聊几句,对,就几句:
“妈妈中秋节快乐”
“今晚和朋友吃饭吗?”
“没呢,才下班”
“你是不是该换个男朋友?”
…..
“妈,见面详聊。”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但仅一个问题加上对妈妈的了解,这个问题背后会是成千上万个字的谈话总结出来的。作为妈妈,面对亲朋好友的关心,见证各式新人的婚礼,一个人的思想再坚定也多少会被影响吧。
所以换个男朋友的深层意思大概是,应该找一个可以给你所谓稳定到能结婚且白首偕老的男人当伴侣。毕竟,在极度关注女性适婚年龄的社会里,26岁,好像已经被部分人强行定义成,初老了。怎么写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尤其别扭。
这类问题,讨论过的人不胜其数。可是答案终究还是因人而异。而且,单凭我极其有限的生活经历来探讨,根本没办法得出个所以然。可是,问题既然产生,我也陷入过思考,就不妨再提上来,梳理一下,希望能引起部分共鸣或是更多新观点,给我自己来点思维冲击。
在中西合璧的香港生活了两年,骨子里还是传统中国人,但不可否认的,外国友人们给我的影响,存在的。有些曾经无法接受的思想,在经历过挣扎到理解之后,居然可以内化得如此自然。
对于恋爱关系,我们中国人可能一句喜欢你,就可以确定一段男女朋友关系,一边交往一边磨合。而西方朋友们从有好感到确定那种情感是喜欢是爱,再到确定男女朋友关系,这段时间和当中的经历,可能已经足够我们中国人谈完恋爱进而结婚生子了。
其实这些模式都各有利弊,关键是,我们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然而很多人无暇思考,就一头栽进去,最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尚年轻,确实想不通,目前的自己哪来能力和勇气,坚定的走进婚姻这个局。毕竟,在广告语的渲染下,我们都真的以为,感动就是喜欢,付出就是爱。然而,我们真的懂得纯粹的爱是什么吗?我们又真的知道自己适合与怎么样的人共度一生吗?
很多前辈依然会说:
女生没有必要那么能干的,照顾不好家庭,老公不会回家的;
女生在家当一个贤妻就好了,能体谅老公工作辛苦就好了;
女生还是找个有钱男人嫁了就好了,年纪大一点没关系,十几年也不算什么差距;
最后找一个爱自己的人过一辈子就好了,很难找一个像儿时那么两情相悦的了…..
......
所有来自过来人的声音都如此,真实而悲观,当中有些还不免幼稚。
首先我们都要明白任何关系里的个体,都是独立的。不论男女,其实都需要一个能够一同对抗生活难题又能互相逗乐的伴侣。
恋爱和婚姻,其实也是协作共进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打扫一起逛超市一起煮饭一起照顾猫狗,我们已知的可以一起进步,我们不懂的可以一起学习。并非,我弯腰拖地时,你心安理得的躺着看电视,还嫌我出没挡着你视线。而我如果没有在职场中努力过,怎么能理解丈夫最终被提拔的喜悦,我如果没有每天面对两个电脑屏幕画图的眼疼,怎么会了解那种每天面对八个荧屏的工作有多累。
只有真切经历过,才能真正的懂得。
最后只选择嫁给爱自己的人,大多只是找了个舒适圈吧?或许是经历过感情创伤而选择退避,或许从未体验只想匆匆了事。我还小,但我的倔强告诉我,就算跌倒了千百次,你还是可以坦荡地去爱一个人,不需要真的每次都飞蛾扑火,最起码离开时可以毫无遗憾。因为错过就怕,真的有必要吗?因为等候很久或是寻觅很久还是没有办法遇上,这就放弃了吗?求职的时候也是这么没有倔劲吗?
成年后,我们都明白,遇见一个互相吸引的人有多难。不是那种一个眼波飘来就可以身体结合的吸引,而是我一个眼神你就说出我脑子里的语句的吸引。难,不代表没有。如果固有朋友圈里没有看到,那就跨出一步呀,你知道自己适合怎么样的伴侣的,你知道的,是知道的,那就去那个可以看到可能性的圈子里成长呀。
就我自己而言,到了第25个年头,我才开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可以选择什么和承受什么,也是到了第26个年头,才真正的为自己去生活,去实现一切自己梦想的。而下一年头,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发掘,去汲取更多养分,好让自己可以成长到,能够与以后的丈夫平视且互相扶持,能够成为子女的大姐姐和好朋友。
什么时候恋爱,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些都不会有准确的时间点,我们要学会等待,享受长时间线中的乐趣。
妈妈问的是不是该换个男朋友,其实我并没有男朋友,只是在珍惜那个我所说的互相吸引的人,珍惜能读懂对方眼神的彼此,珍惜理解对方事业野心而给予鼓励的知己,仅此而已。因为知道两个人的发展目标在不同方向,至少目前没有足够的胆量,将两条轨道交接重叠。
所以,我可以慢慢等,我的婚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