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邓艾本营将士追上押送邓艾的槛车,要将邓艾迎接回成都。卫瓘因为曾经和钟会合谋陷害邓艾,担心他们制造事变,于是派护军田续等将兵袭击邓艾,在绵竹西遇上,斩邓艾父子。
邓艾当初要进军江油,田续拒绝前进,邓艾要斩田续,既而又赦免了他。等到卫瓘派田续去杀邓艾,对他说:“江油之辱,你可以报仇了。”镇西长史杜预当众说:“伯玉(卫瓘字伯玉)以后恐怕也免不了要遭祸吧,身为名士,地位名望都那么高,但是既没有品德,又不能用正道驾驭部属,他怎么能承担自己的重任!”卫瓘听闻,等不及备车,直接跑去找杜预谢罪。杜预,是杜恕的儿子。
邓艾的其他在洛阳的儿子都被诛杀,将他的妻子及孙子流放到西城。
华杉曰:
《资治通鉴》的写法,一边写,一边埋下伏笔。比如此段埋下两个伏笔,一是邓艾的孙子被流放到西城,为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为邓艾平反,并任用他的孙子为官埋下伏笔。二是杜预说“伯玉其不免乎!”,为卫瓘被杀的结局埋下伏笔。
不过,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平安降落”本身就是小概率实践,人人都是“待罪之身”,多活一天都是“暂时免祸”而已,就是这种社会。所以,也谈不上杜预有什么预言的见识,有人以正道领导下属,有人则利用人性之恶,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办事。卫瓘就是后一种高手。至于结局,都没有必然性,有坏人一生平安,也有好人家破人亡。个人对价值观的选择,还是由个人自己决定。
卫瓘在血雨腥风之中,步步都是刀口舔血,他都没有失手,可见他高超的智慧,而且也是为国家立了大功。至于杀邓艾,士兵们都认为邓艾冤枉,要找一个一心想杀死邓艾的人去保证办成这件事,他选择了田续,并且说了那番话,这是他的权谋罢。
一个人选择一种价值观,因为他本身是那样的人。对历史人物的人生抉择,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道德本性,三是他的风险偏好。卫瓘有高超的智慧,道德本性也不算坏,因为他还知道马上找杜预谢罪。至于风险偏好,他根本没得选,都是被逼的。他走的每一步,都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是被上一步逼的。
4、
钟会的哥哥钟毓曾经对司马昭密言说:“钟会心怀奸术,没人敢担保他会做出什么事,不可让他专擅权力。”等到钟会造反,钟毓已经去世。司马昭追念钟繇(钟毓、钟会的父亲)的功勋和钟毓的贤明,特别赦免了钟毓的儿子钟峻、钟辿,官爵如故。
钟会的功曹向雄收葬钟会的尸体,司马昭召他来,责问他说:“之前王经死,你在东市哭丧,我没有过问。钟会身为叛逆,你又来收葬,,我如果再不治你的罪,将置王法于何地?”向雄说:“古代圣明的君王,掩埋暴露于野外的尸骸,恩德施之于朽骨,当时难道要先调查一下他的功罪,然后再决定是否收葬吗?如今王法的诛杀已加之于其身,法律程序已经完成,我感怀于仁义,将他收葬,于教化也就没有缺憾了。王法立于上,教化行于下,以此训导天下,难道不可以吗?如果要我背弃那死人,又违背活人的仁义,我又有何面目生存于世呢?明公您如果还把那一堆枯骨当成仇人,让他暴尸于野外,又岂是仁义贤德的气度呢?”司马昭大为喜欢,留他饮宴谈话,然后放他回去。
5、
二月二十六日,车驾还洛阳。
6、
二月三十日,葬明元皇后(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