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凑单买书,杨总买了这本韩寒监制的书。作者名字没听说过,书名也有点像那多的灵异手记系列,不过评分还挺高。
在开始看之前就不由自主地带了主观情绪。有一个给了4星的人说,如果不是韩寒监制我打5星。百度了一下,没找到图书监制具体是做什么,倒是看到不少关于书的监制比作者名声大很多、监制只是挂个虚职之类的新闻。还想问一句,监制归监制,书到底还是蔡崇达写的,写得好不好和韩寒关系大吗?
这本书,很惯例地,也是一个一个小故事组成的。字里行间能看出些许吴念真的影子,不能说是拙劣的模仿,只是多了一点刻意的淡然,假装的透彻。大概能分成三个部分,关于家人、关于朋友、关于自己。《皮囊》和《张美丽》很久以前就看过,前者写得不错,篇幅刚好,在讲完一个人生道理之后恰到好处地收尾。
在头几篇写父亲的文章里,能看出作者积蓄的情感,一点一点蚕食读者的防线。虽然大多数人没有那样的体验,但看完之后给人一种真的可以诚挚地说一句“我能体会你的感受”的感觉。很多细节,不是娓娓道来地一下子完全铺展开来,而是讲完一段之后掺杂一些其他记叙再讲一段,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懂得时刻制造悬念。总之,这几篇看完比较触动,心想这本书值得看下去。
觉得不耐烦是从《我的神明朋友》开始的。本以为讲父亲的文章告一段落了,毕竟讲了这么多页,感觉到作者快词穷了。还好这一篇是讲父亲的最后一篇,虽然实质上讲的是母亲如何怀念父亲的。
然后开始看朋友篇。《天才文展》这一篇。来看看当时16岁的文展说过的话。“还是得聊聊,你是想一辈子这么过去”“我要告诉你,我们是有机会过想象的生活的,我们可以挣脱这里的一切”“所以我们要创造我们的生活”。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样子。这些看起来很成熟很哲学范畴的话从一个初中生嘴里说出来真是不可思议,大概是因为他有很高的理想吧。他对未来的人生已经做好了细致的规划。然而他又说,没多少人可以很早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就是这些让我产生怀疑。对于这些比较“玄”的话题,稍微能扯的人都可以从截然相反的两个角度发表长篇大论。说到底,这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应该回答的不是该走哪条路,而是该做好哪些准备。没有人可以教别人怎么做,大多数人都没这个资格,能做的仅仅是描述自己的经历,加上一些非强迫性的建议。最后文展并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而作者却似乎做到了,这本无可厚非,努力并不总是有相应的回报,何况作者提供的信息还不足以解释这些发生的原因。让我感到难受的是文字里体现出的态度,看起来作者用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虽然不明显,但是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悲悯的口吻。
越看到后半部分越觉得再没有看开头的那种感觉。开始经常看到“我才明白,不是……而是……”这样的句式。对同一件事的前后不同的解读,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心智成长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是作者为了把读者引导到他想表达的意境而故意为之的。很多文章的结尾也给人一种想故意塑造一种严肃深远崇高的氛围的感觉,我高中写作文也喜欢故作高深地这样写,而自己其实远没有达到那样的思想深度。
其实文字挺不错的,能体会到一丝温暖。但是,每一篇文章,基调都是悲伤的,再温暖的回忆最后都能写到悲伤的氛围中去。就算是要聊人生,何必故作感伤?回忆怎么可能都是这么黯淡的,开心的事就开心地说出来,而悲伤的事,看开了的就淡淡地说出来,还没看开的就惆怅地说出来。心情是什么就怎么说,不必添油加醋,也不要故作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