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写下这段文字,会不会被“请”去喝茶或者被骂,但是直率的性格决定我还是敲下了这段文字。从2014年6月高考后开始接触暑期支教至今已经近三年,三年时间,做过暑假21天支教,做过常态化的一日支教(每月固定时间),也做过寒假的冬令营,同时也做了一年支教团队校区的负责人,去招募培训暑期支教志愿者,这三年参加的活动都是社会民间组织或者机构。但本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组织或机构无任何关系。
每年暑假各种支教夏令营都在很多乡村小学开展,同样每年暑假朋友圈都会被这篇文章刷屏——《叔叔阿姨,请不要再来支教了》
因为支教,孩子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父母干农活的机会”。
七天的短期支教,是“志愿者的游戏”,不如“不读书就要打断你狗腿的老先生更能感悟知识的力量”;
去支教的志愿者,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有村镇里的领导接去“小有名气的景点和酒店吃喝玩乐”,都是“以旅游为目的”;
都“乱扔矿泉水瓶、在校园里谈恋爱”,都能“因为支教获得学校的奖赏”;
......
关于这篇文章的驳文有很多,同时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判断。在这里,我们不讨论短期支教的意义,因为这类的讨论太多了。
但是,如果暑期支教只是成为一种考核评比的加分项呢?
前段时间刷朋友圈,看到有人陆续发出暑期下乡支教志愿者的“招募启事”,大致内容是某某村师资力量薄弱,为丰富暑期生活,现招募志愿者进行暑期支教,支教起止时间等等之类的信息,其实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志愿者招募启事在每年的六月中下旬都能看到;其中和一个朋友比较熟悉,就闲聊了几句,我说为什么这么迟才来招募下乡队员,有时间培训么,朋友告诉我说:
其实我们今年不打算做支教的,但是学校要考核,没办法。
学校要考核,没办法,所以志愿者就不培训么?
后来进一步了解到,为了响应“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会向下面二级学院下发相关文件,制定评定规则,简单地说,哪个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越多,活动越丰富,得分就越高,就能获奖。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也不是太过分。
可是有的学院为了增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数量,为了在最后的评审中获得“荣誉”,不惜弄虚作假,不顾实际情况,强行让一些项目上马,更有甚者,直接套用网络材料和图片捏造事实。
如果志愿者连最基本、最系统的培训都没有,谈何“支教”。
我们都知道,6月中下旬各高校基本上进入复习周、考试周,看到志愿者“招募启事”,虽有一腔热血,想去为公益做点什么,可是复习考试在这放着,哪有时间接受培训,或者说接受培训的时间有多少,而且很多组织还不一定会有系统的培训,只是出发前几天告诉大家,需要带什么生活用品。想想,一群尚未长大的“大学生”,接受一两天的“培训”甚至没有培训就去“教”小孩子,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这种“支教”的意义在于哪里?
是,每个支教团队都是打着“支援山区教育”的旗号去支教山区,服务农村,可是山区的小朋友不是供我们做实验的小白鼠,我们没有理由在毫无准备就下去“支教”。
毋庸置疑的是,有组织、有经验的专业团队进行的短期支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才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这样的作用虽不能立竿见影,却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暑期支教逐渐成为某些官方机构宣传的皮囊,新闻的制造点,形式往往大于内容。
今年开春和一个朋友聊到支教的话题,她是她们学院去年支教队的队长。
距离放暑假还有两个礼拜的时候她们老师才通知让她组建一个支教队,说这样学院加上其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共就有8支队伍了,九月份就能取得好成绩。
收到消息的她既激动又难过。激动的是自己也可以去下乡支教了,圆了自己一个支教梦;难过的是事情并不是她想的那么简单。为了做好这个支教活动,她请教了很多支教前辈,对报名者进行了严格的面试。当面试结束后,她向老师提交了一份策划,上面提到过包括与小学生相处的技巧、课程设置和教案编写等3次专业的培训;老师一口回绝说,没必要那么麻烦,你们就待7天,陪孩子做做游戏,上上体育课,看看电影,拍拍照片,写写材料就好了。
.......
她知道这个活动已经变质了,但是她却无力改变。
在支教的这7天中,老师要求他们每天中午和晚上都配图发微博,艾特市内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为此,学院的微信平台还针对这7天的活动发了5篇推文:
某领导在出发仪式上致辞;
开课第一天孩子们争相报名;
某领导冒着酷暑天气慰问支教队员;
结营典礼暨文艺汇演;
难忘的支教岁月;
听到这样的事情,其实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这不是个案。
最后她跟我说,其实他们这个团队12个人也不想这样,他们已经尽力了。
我说我信,因为有些事情完全是政治需求。
在这里需要承认的一点是,但凡真的有想去支教的人,都是怀有一颗善良的心的。尽管最后他们收获的比对孩子付出的还有多的多。
我们应该承认志愿者能做的真的很少,只能尽可能多的给孩子们带去陪伴和关爱,向他们描述山外世界的温暖与美好。“我们尽量用自己的力量去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多一点憧憬和向往,只是一点点就好。”至于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这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当地政府的努力,而且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其实任何形式的支教从来都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在潜移默化中,留守儿童和青年志愿者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样双赢的社会公益事业,不是口头歌颂能够成就,也不是口诛笔伐可以击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公益,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尽可能多的人做了一点点。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很多做支教活动的团队或者机构也逐渐走向专业化,有成套系统的志愿者培训手册,包括我身边很多做支教活动的朋友也是从每年3月份就开始招募志愿者进行选拔培训,让每一个志愿者以最好的姿态去迎接暑期的“支教”。
希望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再纯粹一点,踏实一点,不再是一种皮囊,一种形式主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