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追星,我一直不置可否,毕竟我是不追星的,不懂饭圈人士的感情,也就不好意思在这种事情上发表言论,只是隐约明白,饭圈人和我们这些普通的吃瓜群众是不同的。
对我们,关注娱乐八卦,一呢是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八卦的,二呢是如今社会,很多人不过是泛泛之交,没有熟络到可以谈论对方的私事,甚至谈论个人观点都有触人逆鳞的风险,所以谈时事八卦,也是很好的切入口,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太孤独了,更容易去艳羡那些完美而遥远的东西,真实的世界能带给他们的满足感能够有多少呢,尤其是还不需要面对生活压力,真实世界的时候,对明星的热烈甚至是狂热也就成了一个出口,作为一个小说迷,我把它理解成自己看到自己喜欢的任务角色的那种上头。
但我不追星也是有原因的, 想到小姐姐们摇旗呐喊啊我家哥哥好帅,我家哥哥好努力,我家哥哥好优秀,我家哥哥唱歌好好听,我家哥哥演技好好的时候,我对这种距离和灯光效应持谨慎的态度,脸可以整,可以p,可以化妆、可以找角度,人设可以立,可以炒作,人气可以炒,可以在资本的力量下无限放大,在我认识你这个人,了解你这个人之前,一切都是和黑盒子,这种光芒很远,甚至不如看星星,至少星星到你眼中光是好几万年真实存在并真实游走于宇宙种的。或者我更愿意去为身边那个写字写得很好看,好脾气有耐心,或者工作种颇有能力的人喝彩。
上面的原因可能还多是我个人的观感,下面就多少提到其他人的影响了,我以局外人的角度粗浅地理解着明星,他们在艺人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竞争种脱颖而出,或颜值,或资源,或性情,或努力,总归有普通人无法比拟的过人之处,享受名誉与光环无可厚非,但光环并不只存在这个行业出书的作家,医院的专家,大学的教授,知名的企业家,行业翘楚,这些东西或自然发酵或人工操作,多少引领着社会的价值走向,不可或缺,但其中的区别也还是很大,我们会要求大学教授师风清正,不和女学生搞暧昧,但不会要求大学教授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成年人而言还是很容易区分这些光环代表着什么,但明星集中的光环太强,男女老少,只要家里有网,想不了解都难,聚光灯将完美放大,也将人设从“演戏的,唱歌的”这类专业化强的标签转化为“偶像,老公,老婆”这种情感性很强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成为青少年建立价值观和人生导向的依托,另一方面可以成为面对生活不如意感情溃泛的成年人的情感依托,使得情感价值远大于艺术价值。
然而我们明星群体真的承担得起那么多人的依托吗?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总觉得他们在聚光灯下全年无休的工作,在名利沉浮最多的地方小心平衡自己,他们种的大多数都和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尤其是如今资本洪流下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他们自己能正确地看待这些东西吗?价值观这种东西并不像好看、优秀、努力、认真等事情那么地容易看到,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普通吃瓜群众而言,可能永远也窥见不了他们的这些想法,你无法想象对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也无法想象对方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单凭几个访谈几个真人秀看到的冰山一角是你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唯一的途径,然而日常生活不太熟悉的同事都是带着维持和平的距离相处的,你看到的明星们真实度能打几分?
尽管很多人所追求的,其实更多的是镜花水月,虚无缥缈的东西,但还是希望这份飘渺,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进行奇怪的价值引导之后的结果,众多艺人种,有演技纯熟的老戏骨,有一开口就唱遍人生悲喜的歌者,有始终保持初心为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付出热情的艺术家,这些人只多不少,但在舞台下的我们理应知道,我们为完美的舞台喝彩就够了,艺术家们离开舞台脱掉戏服,就回归到了一个正常的、立体的人,要了解他的复杂性,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人一样,需要很多的接触和理解,单单一个标签,一个纸片人,迷恋的形式就当迷恋一本小说一样就够了,不至于更多。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