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连锁药房这个行业,过去二十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冰与火之歌,特别是以大参林、益丰、老百姓、一心堂、漱玉平民、健之佳为代表的六家发布2024年财报之后,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感更加明显。一方面是营收规模与门店数量的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谈到这个行业都会提一句“街上的药店比奶茶店还多”,线上的药品零售规模正势如破竹般增长;另一方面是药店越开越多,亏钱的多,赚钱的少,行业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数据只是表象,能够引发思考,但不能取代思考。在连续写了三年的连锁药房财务数据分析后,我意识到,不仅需要以财务数据作为切入口,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结果进行系统性地深入思考,引申出一些“灵魂拷问”,探索这个行业未来的增长路径与价值创造。
一、基于数据的核心洞察与横向对比
2024年,连锁药店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增收不增利”与“规模扩张与盈利承压并存”的特征。
增收增长失速:2024年六大上市药房营收增长集体失速,最高的大参林也不过8.01%,整体来看,门店数量的扩张依然是驱动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对于增速放缓的说明则主要指向了医药改革政策与市场竞争加剧,降低了需求与消费力,拉长了新店培育期。
盈利能力普遍承压:除了益丰的扣非净利润有所增长,其他五家均大幅下滑,漱玉平民更是亏损1.97亿元。除益丰药房和老百姓外,其余四家公司的毛利率均出现下滑。这反映出行业普遍面临成本上升、竞争加剧及医保政策调整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
扩张步伐不减:尽管盈利面临挑战,这六家公司仍在积极扩张,门店数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和漱玉平民的扩张速度尤为迅猛,门店数量同比新增超过12%。
二、透过数据引发的思考与核心问题
数据是结果而非原因,面对结果,我们应该提出问题而不是提出要求。好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因为好的问题能够引发思考,而答案就隐藏在思考的过程当中。
1、跑马圈地的时代是否已经终结
从数据来看尽管各家都还在扩张门店数量,但以规模和门店数量论英雄的跑马圈地时代已然走向终结,规模红利已经不再,整个行业都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这意味着药店这个行业的增长引擎,正在从资本与规模驱动切换至精细化运营驱动,对于身处于行业变局中的从业者们,是继续做旧时代的残党,还是拿到船票迈入新时代,找到下一个十年的增长驱动力。
2、新增长引擎是否引发资源的重构
作为政策导向而非完全市场经济的行业,药店相对于其他零售行业,经营资源除了人货场还有支付,不管外部环境与行业政策怎么变,药店还是得通过获得这些资源来开展业务与运营。当药店为了适应当下的环境不得不切换新的增长引擎,是否会引发这些资源的重构,特别是先后顺序与重要程度会不会有所变化,尽管都重要,但哪个最重要和最关键。
3、业务结构的重置能否产生价值重构
业务结构已经主动或者被动的越来越多元以及多维,哪怕是从过去到现在投入巨资构建的庞大线下门店网络,接下来是“开新店”还是“优老店”,是将有限甚至稀缺的资源投入到“广覆盖”还是重点考虑深耕“单客价值”?当越来越多的药店意识到甚至开始思考去医保化以及推动非药化,是否可以学习甚至效仿胖东来和山姆,如何通过重置和优化业务结构来为顾客带来全新的体验与不同以往的价值?
4、精细化运营是运营能力还是组织能力
作为唯一增收又增利的益丰,其稳健增长或归功于行业内公认的精细化运营。但这究竟是“术”的领先,还是“道”的不同?益丰的运营管理,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可以被方法化、流程化、工具化、从而被竞争对手学习和复制的管理科学,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源于企业基因、价值观和长期主义,从而难以被模仿的组织能力?伴随着并购和加盟带来的组织规模膨胀,如何确保精细化运营能力不会被稀释,真正形成协同效益?
5、药店的核心优势与价值到底是什么
当集采、门诊统筹、医保控费和线上渠道持续挤压药店利润甚至是生存的空间,需要思考和回答一个根本问题:药房的核心优势与价值到底是什么,顾客为什么一定要来药店,顾客进店是否只是为了买药?
药店主要卖的当然是药,但药店经营的只是“药品零售”的生意,成为药厂的搬运工,还是在经营“社区健康流量”的生意?药店的价值与利润,是继续来自于交易价差,还是必须来自于专业服务、会员管理和健康解决方案的价值重构?
三、结合数据与思考整理而成的框架
以上的分析与思考,结合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全面审视后,最终形成了如下框架。
去年我是从年报呈现的数据当中提取信息,再对信息进行研究总结形成个人对于企业乃至行业的认知,并将其整理为结构化的知识,成果就是去年总结出来的“经营增长→经营质量→经营能力→经营效率”这个框架与十项分析指标。
今年则是在原有分析框架基础上迭代,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行业政策对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通过汇聚和整合人货场支付等经营资源,面向客户价值制定业务结构,通过高效且精细的运营能力,最终形成可量化的经营成果,如此反复循环运转。
框架就我个人而言,是思考方式和角度的结构化与具象化。对于水深火热的行业从业者们,面临着各种各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难题,很难在某个明确时间内解决。因此,如何思考和看待这些难题,比如何解决也许更加重要。
后记:这是一篇本应该在5月初完成的文章,被我硬是拖了两个月,终于赶在半年度的最后一天自己给自己交稿。为什么会拖延这么久,自己也疑惑不解,直到前段时间看了纪录片《翻开每一页》,罗伯特卡洛提到写完《The Power Broker》之后,他不想再做重复的事情,即使主题依然是“权力”,他的作品视角与内容也应该是从“城市”上升到“国家”。同样自诩为作者的我,也不喜欢重复过去三年的内容,财报分析与研究带来的价值与思考有限,特别是如今的公众号充斥着各类AI生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