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紫金县南岭镇王告村上王坑的塞顶里,有一块静默无言的小地方,名叫“羊四寮”。它坐落在群山之间,不显眼、不宏大,没有庙宇香火,也无石碑记载。但只要提起这个名字,上王坑的老人们总会停顿片刻,露出一抹温柔的怀念神色。
那是个久远而动荡的年代,战乱未散,山村贫瘠,粮如金贵。上王坑有一家兄弟四人,最小的那个排行第四,乡亲们亲切地唤他“阿四”或“羊四”。他天性沉稳温和,不善言辞,却极为吃苦耐劳。家中清贫至极,他不愿依赖他人,便挑着简单的行囊,在村后的荒山上搭起一间草寮,开始养起几只瘦羊,独自开辟生活的希望。
那片山地,最初无名。满是乱石荆棘,寒风中只有羊声低咩,与他相伴。年复一年,四季交替,村人常说:“羊四又去了那山头。”渐渐地,那片地有了名字——“羊四寮”。
羊四靠着几只羊,一步步撑起自己的生活。他常将舍不得吃的咸菜省下来送给村中孩子,哪家农户有事,也总见他卷起裤脚帮忙。他虽贫,却从不自卑;日子虽苦,却从不怨天。为人朴实、善良,村人敬他,后辈记他。
直到晚年离世,他依旧坚守那片土地。村中人自发为他送行,说:“羊四虽没留下什么财产,但留下了一个好名声。”他的子孙也以他为荣,代代传承他的操守与精神:不欺、不诈、不懒,勤耕诚朴,守望家风。
羊四,正是我的太公。
他离世后,人们没有忘记他的存在。“羊四寮”这个地名,被正式写入了土地册,画进了地形图。不为导航指路,而是为铭记一个以善良与坚韧守护寮棚、守护家族的普通人。
如今,山风依旧吹拂着塞顶里的草坡,羊声在晚风中悠悠回响。新一代的孩子或许不记得太公的模样,但都知道:“那地方叫羊四寮,是一个好人留下的名字。”
他用一生,在寂静山间,刻下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