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讲解诗词的背景,引出《西江月•井冈山》
1.背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洋界在哪儿吗?(出示地图)它位于井冈山西北面,海拔1300多米,是井冈山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 1928年8月30日,敌人趁着红军主力在外战斗,调集了大量的兵力,想从黄洋界攻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动群众,凭险抵抗,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将敌军四个团击溃。黄洋界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毛泽东闻讯后挥笔写下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首名篇——《西江月.井冈山》,歌颂战斗的胜利————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师:这是一首词,西江月为词牌名,井冈山为词的题目。词又称为长短句,分上阙和下阕。诗词很都古诗一样,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读。(出示节奏符号)
下面就清跟着老师一起来诵读。(师范读)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2.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二、初步感知,解读诗意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课本第25页,结合注释,你能试着说说本词的意思吗?(出示注释)
(1)“旌旗”(战旗)“鼓角”(敲鼓声、军号声)都是古代用于指挥战斗,激扬军威的器具。
(2) “壁垒”指严密牢固的工事。
(3)岿然不动:形式红军临危不惧、稳如泰山的气概。
(4)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学生1: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不论敌军怎样团团包围,红军依旧沉着冷静,从容应对。
学生2:防御敌军的工事早已严阵以待,如筑成的堡垒,军民更加团结一心。黄洋界上炮火轰鸣,快马来报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狼狈逃跑。
师:词的上阕描写黄洋界保卫战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下阕则指名了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三、品读诗词,感悟思想感情
了解的本词的意思,同学们说说毛主席笔下的黄洋界保卫战是一场怎样的战斗?你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学生1:我觉得这是一场十分激烈的战斗。“旌旗”(战旗)“鼓角”(敲鼓声、军号声)都是古代用于指挥战斗,激扬军威的器具。毛主席分别在“旌旗”“鼓角”之前冠以“山下”“山头”点名这是一场山地保卫战,更让人仿佛置身战场,耳闻杀声。
学生2:我认为这是一场力量悬殊太大的战斗。 我通过 “敌军围困万千重”这句体会到敌⼈⼈多势强,⽓焰嚣张,红军被敌⼈重重包围。红军处境艰难。
师:同学善于发现,并能够通过关键语句体会词中的战斗场面。当时驻守井冈山的红军部队只有两个连的兵力,总共只有约100支枪,每支枪只配有三至五发子弹,而赤卫队和群众手里只有大刀和长矛,那么他们是如何防住敌人几个团的兵力进攻呢? 关于这场战斗的故事,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翻至第26页默读《黄洋界保卫战》。
想一想: 驻守在井冈山的不足一个营的红军战士是怎样防御敌军的“围剿”的呢?(纯音乐)
学生1:在敌人上山的路上挖深沟、堆树枝设置障碍。
学生2:自制武器打击敌人,如竹钉、大石头等。
学生3:在铁通里放鞭炮冒充机枪生,并发动群众齐声喊“冲啊”“杀呀”以壮声势。
师:就这样,红军和井冈山群众抵挡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疯狂进攻。仅靠这些防御工事就把敌人吓跑了吗?
学生1:红军抬来一门迫击炮。连发三枚,最后一枚炮弹射中敌军指挥部,敌人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来了,纷纷丢盔弃甲,乘着夜色仓皇逃跑。
师:同学们,细心的你们肯定发现了黄洋界保卫战和西江月·井冈山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是的,他们在内容上相同,都是描述黄洋界保卫。文学体裁不同,一是现代文,详细,另一个是词,简洁;在写作手法上也有不同,现代文叙述,词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
无论如何,都在表达着黄洋界保卫战战斗场面,最终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那同学们仔细想想,红军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你能从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学生1:我觉得是“早已森严壁垒”,红军提前做好了工事准备,拖住了敌人。
学生2:我觉得是“岿然不动”,在作战过程中红军表现得非常冷静。
学生3:我认为是“更加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
学生4:我觉得是“黄洋界上炮声隆”,是轰天的炮声让敌军误认为红军主力回来了。
四、讲红色故事,感受井冈山精神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场“战争奇迹”!为红四军主力回师,打破敌军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也保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第⼀个农村⾰命根据地,保住了红⾊的⾰命⽕种,使星星之火燃遍闽西赣南,燎遍神州⼤地!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也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吗?
1、出示(朱德的扁担)
师总结:官兵一致,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2、出示(一盏灯,八角楼)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井冈山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等。
师总结: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3、出示一条(识别带),这是一条泛黄得识别带,也叫牺牲带。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曾戴着它。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吃的是红米饭,喝得是南瓜汤,衣服单薄,被子就是几张旧报纸。在那样艰苦奋斗的环境下,他们时刻还要和敌人做斗争。战士们担心自己不知道哪一天死在什么地方,于是就想到了在脖子上系一条红领带,上面写上自己名字、部队的番号和籍贯,如果有那么一天战死,期待战友们能在战场上通过识别带认出自己并把自己阵亡得消息告诉家人。从他们戴上识别带得那一刻起,就表明他们为理想,早已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师总结: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四、升华主题,激发爱国热情
1、井冈山精神
据不完统计,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井冈山军民牺牲人数达4.8万,其中能记住名字姓名的为15774人,余下3万多人都成了无名烈士。苍松翠柏依旧,阳光下屹立的是属于他们的丰碑,也是他们不朽的精魂。
(纪念碑图)
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坚定信念,不畏艰险,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叫做——井冈山精神。“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的这句著名诗句,真实记录着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作为井冈山上的重要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已经和诗句一道永久地镌刻在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2、践行井冈山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做?
( 预设一:好好学习;预设二:多做好事……)
1965年5月,70岁的毛主席时隔38年重上井冈山,这次故地重游,毛泽东专程去了一趟黄洋界。
据说,毛泽东一下车,就快步走向山顶,他在黄洋界看看许久,之后深情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黄洋界!”
并在茨坪居住期间,挥笔写了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是啊,耸立在翠柏苍山间的英雄纪念碑,告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学习和传承井冈山精神。
3、总结
(井冈山宣传片)
巍巍井冈山,绵延五百里。如今,循着红色足迹一路在江西井冈山,黄洋界追寻,千里故地已是旧貌换新颜,这片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正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