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宇玲
1 条理清晰,亮点突出
周老师这次上的教研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教材仅选加粗部分)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满了许多柘(zhè)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角,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它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没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周老师本堂课以“学王争霸赛”引领整堂课。黑板上画着的六只小精卫鸟、大鸟和“学王争霸赛”几个大字,新奇有趣,让人眼前一亮,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凸显了教师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
整堂课以7个问题导入,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师生互动良好,学生积极思考,亮点频现。可见上节课对文章内容吃透,学生掌握得较好。教师语言简练准确,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积极引导,切入课堂,凸显教师的应变能力与课堂组织能力。
2 何为语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要重点进行方法的指导。
部编版新教材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习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体系,将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点,并按一定的梯度,落实到各个年级的教材内容中。因此,教师在目标选定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单元导读”与“课后习题”,这是提纲挈领的指导棒。
江苏省丹阳市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在《上语用课,做智慧人》中强调:
“用教材,教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涵盖“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三个方面,具体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听,有选择、有思考地听。听比记更重要,想比听更重要,说比想更重要。
说,按要求有质量地说,可以概括说、具体说、评议说、对话说,必须要教给学生方法。
读,有目的地读,从容地读。读的方式多样,其作用是不同的:检查朗读情况,指名个别读;读中思考,默读;读出气势、巩固,齐读;激发兴趣,可分小组、男女生读;体验不同,分角色读。
写,多角度多形式地写,可改写、补写、续写。
一堂课的核心是:立足语感形成,着眼经验化生成,聚焦语言生实践。课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点一条线层层推进。
语文的能力并不是通过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地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学中要紧扣语文要素,创设操练情境,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 集思广益听评课
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评课活动。整合众评,有如下几点:
本课亮点:
1、板书生动有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王争霸赛”的贯穿整堂课,教学方式新颖有趣,师生互动强;
3、教师语言幽默亲切,个人素养强。
建议和意见:
1、本课脱离了文言文本身,应让学生用文本来回答;
2、读得太少,应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内涵与情感。
我的评课是:
1、整堂课有亮点有特色,重难点突出。“画星星”的方式,是有效的教学激励方式,也创设了一个生动直观地全班化为精卫“填海”的情境,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2、整堂课下来,更像一堂课的一个片段,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片段教学。作为教研课,开头和结尾不能省,才能完整生动。
3、具体操作。导入环节,可创设一个情境故事,教师配乐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学生齐读文言文全文,进入新课。在讲述“精卫怎么做的?”和“看到精卫奋不顾身填海,你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教师可情境带读,反复诵读全文3至4遍,有助于理解,又巩固背诵。在课后,增加一个小练笔环节,检查巩固学习效果,又锻炼了写的能力。
当认真阅读单元导读和课后习题后,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又有了新的发现。
本单元导读主题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单元要求是: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把本课在重点过多放在剖析精卫填海的过程和精神上,是不太妥当的。单元要点指示“了解故事,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神话的神奇和鲜明人物形象”,课后习题突出“朗读并背诵课文”、复述精卫的故事、体会精卫的精神。即明确了本课要突破的重难点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了解句子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精卫个自己留下的印象,并思考人们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4 结合“语用”,初步设计
语文的语用特点,突出了语文课堂要有的放矢,要有重难点的侧重,不能内容、意义、字词等全面面俱到,都不放过。始终把握“
读写”的能力训练重点,细点一线层层推进。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初步预设如下:
一、导入环节。
创设一个情境故事,教师配乐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出示现代文版“精卫填海”,为后文文言文学习作对比和铺垫。
二、检查预习,反馈指导。
指名读课文,指导难读准音的字“曰”“溺水”“堙”;突破“少”、“故”的含义。
三、熟读全文,自述课文
1、通过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2、在指名读的过程中,教师可边读边引导学生逐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句子,可以不过于抠正一词一字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复述整个故事。
四、体会精卫形象,突破重点
1、出示现代文版与文言文版,学生互说这个故事。
2、朗读课文,思考,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内容得到这样的印象的?给这些内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有关内容说一说。
3、反馈指导。(精卫是坚韧执着的,从最后一句,中体现。“长年累月坚持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填塞无边无际深不见底的东海。”)
可通过情境带读,反复诵读全文3至4遍,有助于理解,又巩固背诵。统筹解决了“精卫怎么做的?”“东海填的平吗?”和“看到精卫奋不顾身填海,你想到了什么?”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精卫的精神。
4、教师小结:课文用了35个字,讲述了一个神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精卫坚韧执着的形象,表达了我国古代先民征服开拓大自然的渴望。这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
五、联系实际,拓展提升
1、讨论思考:联系你自己和他人,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精神?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
2、小练笔。可以“我想对精卫说”或“精卫填海后传”为题。
这几乎是我第一次独立思考一堂课,并能有所思。不足之处,敬请担待!
感谢周杭老师的不啬分享教学设计。我的一点思考,多谢理解!
感谢马小亚老师的评课资料分享。教研,研讨探究,共同进步。班门弄斧,感谢包涵!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南有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