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进入JT讲解的太阳篇的学习。
JT认为所谓“证”是指:从症状推导到病机,乃至于决定要喝什么汤剂,这样一个证明的过程。是名词,也是动词。
伤寒论很多病是有很多排列组合的。
纯经方派和非纯经方派开药是有差异的,比如感冒时出现的呕逆,胃口不好的脾胃问题,纯经方派的解释就是因为消化系统的邪气被调用在打邪气上了,所以消化系统能量不足,会发出信号,出现胃口不开,吃东西会干呕的情况。而非纯经方派,会用黄帝内经医经派的脏腑相克的说法,认为因为风邪打到肌肉上,肌肉属脾胃属土,风邪属木,木克土,所以出现脾胃受寒不和的情况,所以开药上会加入开胃止呕的药。而按照纯经方派的思路,用桂枝汤和麻黄汤直接把邪气打出去,仗打完了,那消化系统的能量就归位了,自然胃口就好了,所以这也是经方用药少的理由。
再次总结下经方派的思路,每个病都有主轴,只要处理好这个主轴,那它的一些旁支问题就不用处理了,抓主证,兼证自然就解决了。
病毒能量进入人体,俗称感冒,这邪气根据患者的体质,在人体中的变化可能会非常快,所以感冒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病,读伤寒论练治感冒非常长医术。
基本常识,感冒是病毒造成的,细菌感染是发炎,属于感冒的并发症,西医用抗生素是用来杀细菌的,所以如果只是感冒,没有细菌感染,是不可以用抗生素的,对感冒没用,还很伤身体。而经方基本上医感冒的角度是用性质上比较偏阳偏热的药让体温升高一点,把病毒逼出去,这样子的调性,方证对了不会伤害身体。但是出现细菌感染,中医称为温病,就不能够用原来治感冒的思路。
根据仲景爷爷的治疗准则,感冒不可以补充太多水分,会消耗和分散人的元气。感冒快要好的时候,会出现口渴,会变得很能喝水,那是一个感冒要好的迹象,不代表多喝水会让感冒好。
宋本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这条是太阳病的总纲,总纲就是太阳区块受到邪气干扰,大概有一个最大公约数正确的疾病的状况。
2、太阳这个区块,比较表层的气,受到邪气干扰,就一定会脉浮,这个浮是相对于同一个人平时正常的脉象而言。所以,脉浮,在太阳区块,是一定会出现的症状。
3、头项强痛是也许会有的症状。
4、风气伤到卫气,为中风,用桂枝汤。寒气伤到营气,为伤寒,用麻黄汤。
风伤到卫气,会恶风,寒气伤到营气,会恶寒,说明邪气还在身体比较表层。邪气在表层,用汗法发表,禁用下法,因为用下法会使邪气内陷。所以在这个角度,中西医是有差别的,西医对于太阳病的感冒发烧流鼻涕,用了抗生素,退烧药之后,患者会拉肚子,或者是每天昏昏沉沉想睡觉,从中医的角度,这个患者是邪气被拉到里面了,对人体的损害更大。可是西医会说,头昏和想睡觉已经不是感冒了,所以算医好了。
宋本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 发热不一定会发生。
2、 汗出不一定是大汗,而是指受了风邪的人毛孔是张开的,为了把邪气放出去。所以摸着感觉是湿润的也算。
3、 恶风是一定的。属于病人的主观感受,会非常怕风。
4、 脉浮缓,也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皮肤表面是松开的,脉也不会是绷紧的状态。
宋本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1、 发热不一定会有,但是恶寒是一定的。但是也要看当
地人的整体体质,因为标准的麻黄汤证是身体非常好的人才会有,寒邪入营后,汗孔要闭紧,那闭的有多紧,决定了怕冷的程度。
2、 体痛是寒邪入里,血液不通,邪气被憋住,那种不通
则痛的感觉,有点像风湿痛,发生的概率约80%-90%。
3、 呕逆是因为身体消化系统的正气被调走去打邪气了,
所以消化系统工作量跟不上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的情况,如果还是吃,就会干呕,身体继续发出消化系统能量不足的信号,所以感冒时一定要少吃少喝点,都需要耗能量,吃也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4、 脉浮紧,阴阳俱紧,尺寸脉,上焦和下焦脉俱紧。也是一定会发生的。
宋本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宋本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这两条主要是看到,太阳病是会传变的,而且速度有可能很快,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治感冒是很赶时间也很抢时间的。
宋本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1、 感冒是有并发症的。不能用感冒的医法来医的感冒,统称为温病。温病就是在感冒的时候,同时身上有细菌造成的发炎感染。
2、 “热伤风”“热感冒”,人津液伤了后,身体的卫气不足,身体只要有脏腑虚损,就会自动把外面的邪气抓进来,就成了热感冒。热感冒位于太阳转阳明的交界点。多适用葛根汤(发邪气时又把津液抓回来一点),少用到大青龙汤。
3、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需要藏精的时候,做了比较伤身体的事情,让身体有所亏损,身体很虚,所以冬天病毒就已经潜伏在内了,免疫机能会被破坏,抵抗力变差,到了春天,就容易细菌感染,变成温病。所以当人的元气有所亏损时,就会变成一个感冒良导体。而肾藏精,冬不藏精,说明邪气入肾,感冒就很容易变成少阴病,少阴经有邪气最直接反映在人的扁桃体上,所以要区分少阴病还是温病很重要,治疗思路完全不同。
4、 热伤风的脉:浮的,沉按会比较空。温病的脉:很有力,摸起来很扎实,又滑又有力。
5、 标准的温病,要用一些清热、消炎、凉血的药,比如说清热的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凉血的药,生地黄,牡丹皮都有可能。
6、 鼻息鼾,是一个标识这个人里面有实热的状态的呼吸检测法。
7、 风温,又伤风又有温病,自汗出,阴阳脉俱紧,内有实热,但津液不足,不可用下法,否则会伤肾伤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