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十九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伦,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美国《时代周刊》:海伦凯勒被评选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海伦凯勒勘称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
是的,海伦凯勒,她是一个盲聋残疾人,可她更是一个传奇。
海伦凯勒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哈佛大学的学业,成为首个获得文学学位的盲聋人。其一生完成了14部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等。
一、厄运降临,在无边的黑暗和孤独中摸索
1880年6月27日,一个小女孩诞生在美国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不幸的是,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疾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到后来说话的能力也夺去了。
突然来到了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她恐惧害怕,性格逐渐孤僻。是妈妈的慈爱点燃了海伦心灵的烛火,使她有活下去的希望。
她开始尝试用双手去触摸每件物品,并区分他们,例如可以凭感觉区分出自己的衣服,并把洗好的衣服叠好收起来,甚至还进行分类。
她尝试用手做些简单的动作与人交流,她渴望与人沟通。例如用摇头代表“不”,点头代表“是”,拉人代表“来”,推人代表“去”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也逐渐复杂,几个简单的动作已经不能表达她的情感。这样别人不能明白她的想法了,她开始不知所措,甚至乱发脾气。直到她感觉到她和别人不一样,她触摸到别人是通过嘴巴在交流,而她却做不到,她开始间歇性情绪化,就这样,混混沌沌的过了几年。
父母的爱,虽然带给她一点光亮,但是仅靠这点支撑是不够的,随着逐渐长大,感情也逐渐丰富起来,每次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她就会变得狂躁,父母开始想办法,并帮她找寻老师。
二、知识和爱是一切原动力,重获希望之光
“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海伦凯勒启蒙老师出现了,给她带来了知识。
海伦凯勒说:“知识就是爱,就是光明,就是力量。”就是这份力量直击到到她灵魂深处,带来了光的希望,靠着这点希望,与命运抗争。
在她近7岁的时候,莎莉文老师的到来为她打开了光明之窗,她不厌其烦的教小海伦用手指去触摸外界事物,一遍又一遍,循环往复,终于点燃了她内心对生活的向往和对世界的憧憬。
有一次,莎莉文老师在她手里放了一个水杯,然后在她的手上拼写“水杯”这个词语,接着,她又开始往杯子里倒水,并在手上写了“水”这个字,她没有分清,莎莉文老师还是一遍遍教她。她不耐烦,闹脾气,莎莉文老师并没有怪她。只是带着她沿着小路走到水井房,把手放在出水口,当清凉的水流过她的手时,莎莉文老师就赶紧在她另一只手上拼写“水”这个词。瞬间,一股奇迹的力量让她明白了“水”就是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自“水”的认知之后,让小海伦明白,自然界中的万物,不能只围绕自己的观点,而要打开心扉,去感受周围一切的存在。
莎莉文老师带她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粗壮的树木,细嫩的小草,让花儿鸟儿成为她亲密的伙伴。那些美妙的体验不仅带给她心灵的震撼,还激起了她强烈的求知欲。
小海伦通过和老师的不懈努力,也找到了自己学习语言的技巧。正常的小孩通过观察、倾听和模仿去学习语言,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盲聋哑的孩子来说,要经过不断的挫折和磨难,才能一点点慢慢的学会。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阴影,但如果没有这些阴影,怎么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三、阅读的积累,厚积薄发
学会简单的与人交流后,她开始学习盲文,并开启了她的阅读之路。
7岁第一次读完一篇短篇小说,从那以后便喜欢上了阅读,阅读成了海伦凯勒最大的乐趣,她嗜书如命。她将所有能拿到的盲文书都反复阅读,而且阅读也开阔了她的视野。
对于我们来说,是通过眼睛和耳朵获得知识和对外界的感知。但对于海伦凯勒,通过双手将书中的知识传递到大脑中,然后再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观。
除了学习和游戏的时间,海伦都在读书,不管书中的文字能认识多少,也不管是不是看的懂,她都饶有兴致的读下去。
海伦认为,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她可以通过书籍和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这是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
她学习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多国语言,并读很多原版书籍。
她每天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她能熟练背诵大量诗词和名著精彩片段。一本20万字的书,她9个小时能够读完且能说出文章大意,还能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对文章的见解。
海伦主动的学习知识,吸收知识。而且日积月累所养成的阅读习惯,都给她日后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海伦凯勒冲破了黑暗和孤独,为自己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四、写作之路,砥砺前行
自从海伦凯勒学会“水”这个单词后,就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4个月掌握了六百多个单词,仅半年,就可以用盲文和柏金斯盲校的盲童们写信了。
她曾在12岁那年,处女作《霜王》发生的误认为抄袭事件,给了她特别大的打击,虽然这件事带给她很大的打击,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写下去,莎莉文老师也一直鼓励着她。
那一段时间她都郁郁寡欢,痛苦、忧虑和恐惧。有过这样的经历,也使她经常去思考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写作本身也是个思考的过程。
后来,《青年之友》杂志希望连载海伦的自传,就这样,她又开始写作了,通过不断克服内心的障碍,终于完成了她的自传。
她说:“一个作者初期的作品就像是智力训练,所有年轻人成长的轨迹都是经过模仿、借鉴,再逐渐把学过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在她大二那年,有个杂志社找到海伦,希望刊登她的作品,她就把自己在学校里写的作文修改了一下,就发出去了,可是她忘了这个稿子只完成了一半,所以之后跟不上进度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即使这样,也并没有气馁,经同学介绍了一位厉害的文学家麦西,跟他学习整理稿子,终于如期交稿。
后来出了一本诗集《石壁之歌》,麦西先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不好的地方。海伦也悉心接受,经过反复地修改再修改,才完成作品。
海伦凯勒通过写作和阅历的磨练,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了。这些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平凡的真挚,却句句震撼我们的灵魂。
后来,不断有杂志社约稿,她也开始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还有巡回演讲等等很多繁忙的工作。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一生中,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
她曾为了一部作品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来作为这部作品的素材,可是因为一场意外,烧毁了大部分的文稿。
遇到这样的打击,很多人估计都有放弃了,可她并没有被打倒,她就坐在打字机前,一字一字敲出来。
凭着她坚定的决心,最终完成了书稿。这部作品是《老师》,是她献给莎莉文老师的厚礼。
这就是海伦凯勒,靠着自己的毅力、自强不息写作出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她说:“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海伦凯勒一生只感受过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她说她享受过明媚的阳光,爬过绿茵的草地,闻过沁人心脾的花香…这段点滴记忆对她无比珍贵,就是这段美好的记忆支撑着她敢于面对未来。
不管命运对她如何残酷,可是她都没有向命运低头, 最后通过努力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人生难免遇到艰难和困苦,而在海伦凯勒遇到的困境面前,我们的那些又算得什么!她用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的缺陷,通过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走出困境,并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杰作。
是的,一生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浑浑噩噩的度过,不如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但谁都可以从现在开始,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