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 —— 习近平同志在闽金融论述与实践启示》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系统回顾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金融领域一系列重大命题所进行的深入研究、长远谋划与有益探索,其形成的原创性理念与开创的变革性实践,为当下金融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与深刻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 17 年半时间里,展现出对金融本质、定位、规律及功能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洞察与长远眼光。他着眼大局,系统擘画福建金融发展蓝图。例如在主持编制《1985 年 —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前瞻性地提出建立特区金融体系构想,并在全国首次提出 “离岸金融”;在 “3820” 战略工程里,专章制定福州市金融业发展规划。这些早期实践为构建福建省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奠定基础,也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启示我们在当下工作中,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金融发展路径,不能局限于短期利益与局部发展,要从全局和长远角度谋划金融工作布局。
“金融为民” 是习近平同志金融理念的核心价值主线。在福建,他推动了诸多 “金融为民” 的创新实践。以 “活立木贷款” 构想为例,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以生长中的林木资源作为贷款抵押物,这一设想改变了林农只能等待树木成材采伐获得收益的传统模式,为福建探索释放林权融资功能开辟新路径,让金融资源真正惠及广大林农。在当前工作中,我们应始终牢记金融服务人民的宗旨,深入了解群众与企业的金融需求,尤其是在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优化金融服务,让金融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金融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福耀集团在发展困境中,正是在习近平同志指示下,当地政府协助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协调重组与引进外资,使福耀集团走出困境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知名企业。这一案例深刻体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当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
风险意识与底线思维贯穿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金融实践。面对 “标会” 风险等问题,他因地制宜提出科学治理意见,有效遏制乱象,维护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我们更要强化风险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隐患,确保金融安全稳定运行,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学习习近平同志在闽金融论述与实践,关键在于学以致用。我们要将这些宝贵经验与思想融入日常金融工作中,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在新时代金融工作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