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札记3:以出世的胸怀,做入世的事业。

学习佛经,自我感觉太过消极。因佛经出世,而出世必定要四大皆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因此,对佛教艰苦修行甚至抛家弃子的作法从心底一直不太能接受。

印象特深的是,《红楼梦》剧末,宝玉出家,在雪地里拜别父亲贾政的场景,每每看到此处都不由唏嘘嗟叹。

北风呼啸,天地苍茫,僻静的野渡口泊着一艘船,船中只余贾政与小厮两人。贾政已得知宝玉赶考走失一事,正欲提笔写家书,写到宝玉二字,心闷难解,便开窗透气,抬头忽见雪影里依稀站着一个人,光着头,披着大红的斗篷,远远地朝他拜了几拜。

贾政心中一惊,急忙出船上前辨认,原来不是别人,正是宝玉。贾政连道三声“你,你,你......"却已哽咽得出不来声。

宝玉打了一声佛号,从怀中取出一份进士及第的报贴,和那块通灵宝玉,放在地上,说:"天恩祖德,家业命根,尽在于此,请老爷收下。从今以后,我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说毕,飘然而去,消失于风雪之中。

宝玉这一走,那“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终局,让人无限悲悯。可怜贾父如何安心?

若是自己的孩儿作此选择,我又该如何面对?

如此,我宁愿宝玉选择贪恋儿女情长,追逐功名利禄,在世俗繁扰中享尽天年。


关于修行,居士与我也作了探讨。

一、居士谈修行

修行在哪里修?

修行就在生活中。

但这个生活中的前提呢?前提就是对法要有一定的认可,认知。

修行是自己的解脱,自知觉悟,要生命个体去努力承担。

得了般若正见,一定要熄灭自己的贪嗔痴,往内修,千万不要跟人在那里辩,跟人在那里斗,没意思的。


学佛一定要往内修。

居士说,不破不立,需要否定原先的思维模式。修行必定是苦的,因为逆着惯性,顺着为凡,逆者为仙。

从字面来说,佛,不是人,否定了自己的人。仙,离开世间,到山上去的人。不付出努力,怎能得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朝闻道夕死可矣。

把自己的思维模式融入到善人的思维模式里面。同一件事情,王老善人是怎么处理的,如果换做我们,我们会怎么处理,这个很重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契入到圣贤的思维模式里面,这个才算真修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意念相通!


二、我的思考

1.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的使命是不同的。

价值观与信念不同,人生命运不同。

释迦佛是圣贤,但有的人志在创造一个新产品,如乔布斯。

每个人都对这个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献身宗教的人是从灵魂上解决人的终极问题,成为圣贤。而有的人致于创新,成为科学家,则是从现实角度造福人类,都是值得尊重的。

不消说那些轰轰烈烈的伟人,就算那些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反思自我,在过去的工作生活中,感觉一直在修行提升。素来较少陷于世俗的纷争和烦扰,乐于以一颗善良之心也帮助他人,无论从心理还是从精神上,而且现在也兼职承担慈善工作,也在不断捐赠一些困苦人士。那是否可以说我也是一个有菩萨善心的人,有菩提悟性的人呢?


2.我欣赏的态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南怀瑾关于《论语别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

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

一个人不能“游于艺”,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就会一团糟,自身难保,何来后面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所以要从这四个方面均衡发展。


绝对的入世太过庸俗,绝对出世又太过消极。

以出世的胸怀,做入世的事业。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

这大抵应算是我所欣赏的一种人生态度与信仰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