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也开始被严控。这套“组合拳”之下,会发生什么?不让孩子玩游戏,他们会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学习上吗?不一定,课余时间有人玩桌游,有人玩单机游戏,甚至传统的游戏厅又火起来了。会让人产生“这一波难道是要复兴传统地面经济?”的疑问。
透过现象看本质,国家为什么要做“双减”以及限制青少年玩游戏?核心点离不开人口政策,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老龄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如果想让一个国家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必须要保证人口活力,有充足的劳动力人口。
我们也看到国家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比如鼓励职业教育,支持中职高职院校发展。中国现在缺少大量产业工人,尤其需要以亿计的熟练产业工人。很多“白领”岗位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到“蓝领”上,而这也是部分地区高考复读以及升学等政策调整的原因之一。
再说回国家对游戏、补课的调控,目的是为了给家长减负,或者叫做名义上减负,希望以此提高生育率。这些举措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暂且不谈。
孩子们每天沉溺于游戏,沉溺于打王者荣耀,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如果没有《王者荣耀》,那我的孩子就可以安心学习了。
把这件事倒推一下,在端游时代,会出现像杨教授这样的“雷电法王”,当时以玩《魔兽世界》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宣传;街头游戏机时代,时常看到家长冲进游戏厅,拎着孩子的耳朵往外冲;再往前,还有棋牌室歌舞厅。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沉溺的游戏“场所”。
客观地讲,叛逆期沉溺游戏甚至都不是真正的沉溺游戏本身。自律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抵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得不说,绝大多数人都愿意把一个问题的出现,归结为外部因素,而不归结为内部因素。比如,很少有家长愿意承认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
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又没有辅导班能够督促孩子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那不就得回家玩游戏了吗?这么一想,引发了更大的焦虑。
可是禁了手游,禁得了所有的娱乐设施吗?很难。孩子即便不玩《王者荣耀》,也可以去玩其他的游戏,即便所有的手游被禁,还有端游,还有页游。即便所有电子类的游戏全都需要身份识别,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孩子进到棋牌室。在我的童年时代,周围很多同学就沉溺于打扑克中不可自拔(也许姚记扑克的股价未来就能上涨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件治标但不治本的事儿。太多人认为“标”更加重要,这大抵也是所谓的“凡人畏果,菩萨畏因”的体现之一吧。
就这个话题延伸一下,我们在思考生活里的事物或产品的时候,思考的到底是哪个层次?是先思考外显的表象,状态,如你昨天晚上没有睡好觉,是因为抖音的存在,如果没有了抖音,那该有多好。还是往另一个方向思考,没有抖音的时候,你在玩什么,你看书了吗,你成长了吗?
要反思的并不是那个吸引你的产品是什么,而是我们的自律性到底能够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
当我们焦虑于禁游戏但禁不了孩子想玩游戏的心的时候,有没有思考那些你曾设想过成长困惑?那些“没有成为想成为的人”的原因?其实那些结论,也只不过是新一轮的“责任归咎于外因”罢了。
因此,需要在“赤脚”状态下观察每件事物,同时把自己也放到解剖刀下去“解剖”,哪怕发现自己“漏洞百出”,这也是我们看待产品与自身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