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监会发布了对资产管理公司新的调控法规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 ),提高了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聚焦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要求对不同来源的不良资产给予不同的风险权重,例如,批量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形成的债权风险权重是50%,收购非金融不良资产的的债权风险权重是100%,而对正流行的市场化债转股则赋予较低的风险权重。
别急,听叔慢慢讲。
试推行的《办法》重在调控目前正蓬勃发展的不良资产业务(不巧正是叔的本行)。其中对市面上的资产管理公司风险权重计提,资本充足率都提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国家给不良资产市场亮的一盏红灯。
玩不良资产,低买高卖,行业利润高,手续齐全的话确实可以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但相关法规不完善,准入门槛低,普通消费者的抵触心理也是这行业乱象频发的根源。
叔就深有体会,比如卖抵押车的(不良资产的一种),有些公司手续不办全就敢上场卖,瞎跟着走的客户提了车以后车被偷盗,找公安局报案结果一看,不好意思,没过户不能受理?
这就很悲催了。这里叔也提醒各位对债权车感兴趣的朋友,买之前一定要擦亮你们的双眼,市面上的不良商家比不良资产还多!(接下来可能也会推关于市面上的债权车如何辨别的文,感兴趣的同行欢迎交流)
说回来,叔今天也顺带向有兴趣的朋友科普一下什么是不良资产,它为什么受市场追捧,2018年聪明的投资人又应该如何抓取这个潜在的获利机会?
不良资产≠垃圾资产
不良资产,俗称的“呆坏账”,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对外发放贷款时一些收不回来的违约账款,包括股债权类资产和实物资产。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不良资产不等于垃圾资产!
不良资产不等于垃圾资产!
不良资产不等于垃圾资产!
(重要事情说三遍)
不良资产多是抵押物,说不良资产是垃圾的朋友你替银行想一想,别人拿东西来抵押来找你借钱,货不好你敢收吗?钱你敢借出去吗?
所以如果对这一行感兴趣,叔建议你不要再问这个弱智问题了。因为不仅不存在不良资产等于垃圾资产这个问题,恰恰相反,因为不良资产价值高,银行抛出时让利折扣大,存在极大的高买低卖利润空间,这个行业才会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赶着进来(但也导致了市面上良莠不齐的现象)。
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财政补贴"的作用
说回银行,在早几年,银行收不回来钱的一些“老赖”朋友主要是老牌国有企业和运营不善的民企。
一些频临破产的小企业无力偿还银行债务导致抵押物被拍卖,在中西方都是不稀奇的事情,稀奇的是国企效益不好,最后却是银行坏账来买单,这才是我朝特色之一(此处和谐社会)。
原因就在于一些国企领导人认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姓“国”,钱划过去哪边都是“自家账户”。
以前国企运营不好,政府还给财政补贴,这些年不一样了,摊子都落到四大行肩上(工农中建),钱借出去收不回来,只收回一些抵债权。
对于这些欠钱不还的债务人,四大行也很头疼,太高的不良资产率不仅在年末的时候央行业绩考核中不好看,也影响了四大行的上市发行。
于是,为了帮“四大行”从财务报表中抽离出这些收不回来的呆坏账,国家先是在1999年牵头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y ,以下简称四大AMC),它们分别是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
它们的主要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剥离出银行的不良贷款,然后将这些资产以多元化的方式销售出去回本。
回多少本倒是其次,毕竟银行不差钱,让不良贷款消失,让报表好看一些是银行更为关心的问题。
1999之后,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率不降反升,不良资产渐成银行负担。2004、05和08年,为了配合四大行的上市,四大AMC对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再次进行大规模剥离。不良贷款率从19.6%下降到2.42%。
虽然不良资产率随着四大资管公司的发力而有所下降,但纵观国内宏观经济正处于L部底端,不良资产的市场热度依然不减。
除开业内龙牌老大四大资管公司以外,越来越多的机构加进来“分蛋糕”,按先后排序大致是:四大AMC、地方AMC、外资基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拿到不良资产包的AMC又是如何销售回本?叔这里先抛出张图,卖个关子,下篇我们再披露更多这行的利润水平。
看不懂不良资产?关注不良资产频道,接下来叔会围绕不良资产持续开一个系列课程,欢迎同行前来一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