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读书与谋略
【材料】《资治通鉴 周纪三》 周赧王 姬延
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
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 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崐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
座皆称善, 公孙龙由是遂诎。
【译文】
齐国学者邹衍路过赵国, 平原君赵胜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
邹衍说:“不行。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
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 从此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
【解析】
历史背景:话说战国时期,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养了很多的马,然而马匹多了容易得瘟疫,所以这个时期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为严防瘟疫传入,便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遭到关吏阻拦。
公孙龙辩解说:“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
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这是说,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所以白马并不是马。
关吏越听越糊涂,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虽然说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证在逻辑上和概念分析上做出了独到的历史贡献,但是他把一些概念混淆而流于诡辩。他分析了马与白马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但他夸大了这种差别,把两者完全割裂分离开来,使一般脱离个别独立存在。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当成脱离具体事物的精神实体,从而导致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结论,让大家摸不着头脑,从而是大家陷入到思维僵局之中。
其实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杠精,无论我们说什么杠精都会拿出自己国家级辩论水平的言论来反对或者攻击。不过我们总结出了对付杠精的最佳办法就是不要理他们,多说一句话都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否则你会为之抓狂,与其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主动远离杠精和傻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还有人可能要说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然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也许是很难听但是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并非这样的,提出反对意见要基于问题存在的根本,而不是脱离事物的表面形成各自独立的个体,这样二者之间就难以相互沟通。的确忠言是最让人警醒的话,而忠言逆耳和杠精的区别就在于对方提出的意见是不是基于讨论的具体事情,如果一个谈天,一个论地,他们之间就算辩论一辈子谁也无法说服谁,那这样的辩论还有什么意意义呢?邹衍夫子说的“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需要忠言,拒绝杠精。如今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十分匮乏,大家只会所谓的素质教育来麻醉自己的内心罢了,真正具备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的学生不会太多,所以现在的杠精也特别多。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的成果。对于时代里长期素质催眠的应是教育来说,我们很多人都缺乏辩证思维,形成观点单一的接班人。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都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结合百家之长,通读理解,合理质疑,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后遇到问题才会从多方面,多维度去考虑。同样一个人的情商往往可以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所以说杠精的情商一般不会太高,而情商高的人一般不会是杠精。如今很多人的观点很单调,都是主流的价值观,其实吸收不同的观点看不同观点的书往往会令人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