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叫《翻译的基础》。
一个做建筑的,平时写写文章来装装文青,今儿又看起翻译的书来,(偷笑)自己都被自己鄙视了一下,本来以为,不过是教教语法,怎么记单词,看到序言眼睛就掉进去,拔不出来了。
作者钱歌川,是上个上个世纪30年代的翻译家,我看书的习惯先看封面、封底和序言,看序言时,他提到了南方以为大学老师给他寄来的建议和问题,他说了自己的感受和解释。序言里有四书五经的引用,有古今中外的对比。
这部分没有语法和单词基础等等,但是能看出一位学者的用心,我没有想到一部讲翻译的书,可以写出哲学精神。他讲作为一位翻译人员该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该怎样去践行。
记得胡适先生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差不多先生”,凡是差不多就行了。然后痛斥了这种态度,并且表明自己的做事态度是“不苟且”,对自己要做的事先有不苟且的态度,然后按照计划去实践、实行。这是他们这些文学匠人给我们这些后辈最好的财富。
二战以后,德国作为败战国,承担很多的经济赔偿,经济实力严重受挫。政府下命令砍伐树木的时候,标记快死掉或者生病的树,如果没有标记的禁止砍伐。德国民众没有人觉得一棵树没事而去偷偷伐木,所有人严格认真的去遵守。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认真不苟且。德国的工具精良,世界闻名,腕表和钢笔作为两种工艺要求非常高的商品,德国的名表和名笔一直是全世界人都喜爱的商品。
在日本有一个名词叫“匠人精神”,他们崇拜那种用精细的手艺改善人们生活的人,我特别喜欢这个词。
我很喜欢宫崎骏,他的画室,现在也坚持用手写的方式画画,他的吉卜力工作室现在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大师们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们和我们的做事态度和方法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