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蒋勋,蒋勋读艺术

不止一个人说,蒋勋的书是写给艺术盲看的,

我一本又一本孜孜不倦,一遍又一遍乐在其中,

对艺术,我是盲。

真希望这种盲的状态可以久一点,

毕竟一无所知的去接受一件新事物、特别是发现接受的过程还充满快乐,这样的体验真是太舒服了。


最近花一个月的时间听了《西洋美术史》的音频,

50个小时的课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填充了洗脸刷牙、做菜打扫的时间,

有时注意力在音频上就会听得仔细点收到多一点的信息,‘

有时注意力在手头的事上就会神游,说了什么过耳不入,

听到的就听到了,错过的也就错过了,似乎并没有很认真很苛求自己像一个学生一样刻苦学习。

但也可能正是如此,心里从来没有抗拒过它,反而听完后又列出了继续学习的规划,

这才是真正的为了自己而学吧。


这门课,从文艺复兴为切点,

先回答复兴的文艺是什么,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所以一切从那里开始。

先讲古希腊的浪漫,再讲古罗马的古典,

然后是宗教,政教合一,黑暗中世纪,

再后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印象派,现代艺术。

类是人分的,能把人为的分类过程和原因说通,那么即使是讲艺术也会像讲故事,丝丝入扣环环相扣。


蒋勋在讲这门课的时候,除了告知知识点以外,最让我喜欢的是他的宽容,

他的中世纪也并不黑暗,宗教题材因为有范式方便了观者对比出不同艺术家的情感偏向;

他的西洋艺术古典和浪漫交替,秩序和破坏秩序同样值得思考;

他说所有新形式的艺术总是在被否定中成长,回过头成为经典,所有要善待现在看不懂的展览与艺术家;

他不是画家、不是作家、不是雕刻家、不是教育家,他自认是知识分子,他是个美学家。

——在他之前,我并没有想过学“美”可以成为家,虽然像朱自清等早已被教科书定义为这样的大家。

他是真正的让我感觉美、感觉到专注美可以为家,

或者说,专注任何一样东西,到了某个程度都能成家,

又或者,任何一样东西如果被注于足够关注,都能成为一门艺术,滋养出一种家。

他说你难以想象一个天天在学美术讲艺术的人,自己走出来却是破破烂烂搭配混乱的,

我哑然,说的可不就是我。

原来我流于形式却全然不自知,总想忘掉自己投入世间,但忘了此身也在世间,也在有形的承担着美的表达。


听音频期间还插读了一套《美的沉思——蒋勋说西欧艺术家》。

两个文艺复兴1500年前后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四个印象派1900前后期的:前有加德、莫奈,后有高更、梵高。

为浩浩荡荡的西洋美术史点上闪亮的几颗星星。

不太知道蒋勋是怎么选择他们的,应该也会有更多艺术家之后陆续被撰写出书。

这套书对我的价值在于,他用一支手电筒照亮了几个点,隐藏了黑暗。

记住代表,比记忆全套要方便很多,所以对一个艺术盲来说,可以在有限的知识里区分彼与此,反而记住了更多。


听完《西洋美术史》的音频,

会先把《讲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一书读一遍,算是文字上的提纲挈领;

接着去系统的听一遍《中国美术史》,虽然之前零星看过不少视频,

然后把《讲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书过一遍,一样,文字上的复习。

西洋美术史是如此庞大迷人,会把人深深吸引,但离开中国太久不好,会生疏,所以这样交错着来。

在系统补东方美术的时候,还有《吴哥之美》《卢浮宫之美》《金刚经之美》等单本书可以反复翻对比翻,

一如之前单本的西欧艺术家系列,用来丰富和打破系统的沉闷是再好不过了。


看看,随意的表达,随手的计划,已经把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都填满了,

更何况在纪录片方面,还想看美第奇家族、巴洛克洛可可发展、法国大革命与艺术形式演变等,真是掉入鲜足的米缸,可以边吃边翻腾。

甚至会担心之前关注的魏晋400年历史和对瓷器知识的关注会不会被消磨掉。

其实也不会吧。

规则都是人定出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桥梁也是人造的,

当拥有足够多的星星与点点,何用担心没有适合的桥梁把它们串起?

相信日积月累,相信殊途同归,

在仍有很多人把读蒋勋看作是初级学童教师的时候,相信他是适合我的最佳老师。

没有人勉强我学会这些和那些,

也没有人能勉强得了我必须向谁学这些和那些,

我追求我喜爱的东西,通过我欣赏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