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笔记5: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上一篇《穷人勤奋的一生》,以“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为线索,浅层分析了“点线面体”思维框架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应用。既然是一种思维方式,应该也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也不用纠结对与错,留待实践中去继续思考和调整。

这一篇以“怎样找到有势能的趋势”为线索,通过反思自己的创业经历来理解“点线面体”。下图是“怎样找到有势能的趋势”中表达的主要内容。

模块二:机会判断1-2.png

一句话概括其核心:“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人生的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

2012年在朋友的召唤下,一起研发了“24小时自助服务平台-智能快递柜”,比丰巢快递柜早了整整三年。2013年在高交会馆展出,也吸引了一些有意向的运营商,并与某些快递公司合作试点应用。当时正值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准备依托于这个快速崛起的“面”,从而能获得这个“点”的红利。当时全国市场调研下来,研发同类产品的公司屈指可数,多位有意向的客户全国跑了一圈下来,告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一家。可惜的是最后也是无疾而终,或者说给别人做了嫁衣。

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一句话:虽然找到了有势能的趋势,但没有找到可以附着的且能提供赋能的“面”,所以我们也只是在一个“点”上做了勤奋的努力。


2015年6月6日,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五家物流公司联合公告,共同投资创建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运营面向所有快递公司、电商物流使用的24小时自助开放平台-“丰巢”智能快递柜,以解决快递末端难的问题。目前丰巢以估值14亿美元排名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第82位。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能给“智能快递柜”这个点赋能的强大的“面”—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几家物流公司和快速崛起的物流行业。这一年开始,多家不同规模的智能快递柜运营公司应运而生,比较有名的有速递易、中集E栈、京东自提柜、云柜、富友收件宝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丰巢科技之外,2017年7月速递易也被中国邮政、菜鸟网络、复星资本收购,说明这个“面”正在崛起,他们为智能快递柜这个点赋能。智能快递柜解决方案提供商、柜体制造商和智能锁厂商等这些“点”也相应获得了“线”上的收益,虽然可能整体丰巢运营这条“线”表面好像未获得盈利,但从估值来看,背后的财富也是获得指数级增长。

总结丰巢成为独角兽的关键:找到了一个可以附着且能够有效赋能的面-物流行业和几个物流公司联合体。

  • 智能快递柜是一个“点”。这个点同时催生了“智能锁”、“柜体制造”、“显示屏”等各个点的能力。
  • 丰巢运营是一条“线”。这条线整合了快递公司、快递员、用户、智能柜等各个点的能力,提供了完整的24小时自助服务。
  • 物流行业和物流公司联合体是一个“面”。这个面提供了快递公司服务、快递员服务、用户服务、智能柜服务等等,为上面的“点”和“线”进行了赋能,

2016年随着智能手机、物联网和微信生态圈的发展,为解决这种重资产成本居高不下、投递效率和取件效率低等各种问题。我们重新起步,结合最新技术和生态的发展,为依然附着在物流“面”上的“智能快递柜”进行各种创新,包括:“扫一扫”一键式开柜和微信支付的融合、微信公众号与网店的一体化、广告由大屏转向移动屏幕等。

我们也与百世快递等运营商合作提供更低成本、更便捷的服务,但这条线其实并没有对传统形成冲击。颠覆已经形成气候的“独角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2017年是共享经济元年,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为共享经济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共享充电宝”这个风口周边也是VC成群。紧接着其他共享也应运而生,包括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充电桩、共享玩具、共享电脑、甚至公交站的共享板凳等等。由此也看出社会资本和创业者的“浮躁”,对共享经济本质的曲解和行动上的草率,最终结果更多的也只是昙花一现。

我们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也算是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做了一点“贡献”。依托物联网平台(阿里云物联网平台/中移动ONENET物联网平台)和微信平台,为各运营商提供了共享柜(快件/储物一体化)、共享玩具、共享电脑、共享自拍杆、共享台球杆、共享换电柜等各类共享解决方案。借助共享经济这个风口,让我们有了继续生存的基础。

不否认某些共享应用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些“点”对社会产生的价值是“推动前进”还是“产生浪费”,还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为了生存可以丢弃理想,也许是难以克服的人生难题。其实这时候,我们依然没有找到可以赋能的“面”。

  •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中移动ONENET物联网平台和微信平台,虽然都是平台,但却并未成为可以给我们赋能的“面”,依然只是两个“点”的服务。
  • 当然这几个平台也可以演变成有赋能的“面”,譬如中移动ONENET平台借助它的流量和客户,推广我们的共享解决方案。但问题在于:一是这个面的赋能能力有限;二是整个共享经济的风口并没有吹起来。

用“点线面体”思维框架,结合本讲中的内容,再思考我们的故事:

  • 从可以稳定提供的点开始:智能快递柜或者衍生品。不管是2012年的智能快递柜,还是2016年的微信共享柜,都是基于我们可以提供的稳定的点出发,这点我们做到了。但是我们一直纠结在这个点上,没有获得本质上的突破,还在做一个勤奋的“点”。
  • 找到有势能的趋势: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包括物流面的趋势、物联网和移动终端发展的趋势,我认为也看到了。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获得这个趋势的势能?我理解根本原因就是未找到合适的可以赋能的“面”,也就是说并没有抱上大腿。或者说,我们只是在一个点上勤勤恳恳,并没有投入足够精力去寻找可以附着的“面”,也许这是技术出身的我们悲催的人生。

所以我想在“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句话基础上,再做一下延伸,作为本篇的终结:

  • 求之于势,且不止于势:对于一个没有背景的创业公司,找到有势能的趋势并不是终结,要花精力去继续寻找着陆点给自己赋能,这是CEO最重要的职责。
  • 不责于人,但造化弄人:识别有势能的趋势后,还是要勤奋地构建“点”的竞争力,这会让你能更容易着陆,否则一些豪门出生随时都可以让你前功尽弃。

求之于势,且不止于势;不责于人,但造化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