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前几天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是满地落叶,文字是发自灵魂的拷问:人为什么活着?有朋友在下面留言:老赵,你是在伤春悲秋吗?更有朋友给他评论:你是要走哲学家路线呀。
第二天这位朋友又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是蓝天白云,配文:“云卷云舒,人生亦如此…”,并留言:刚才还是阴天,一抬头天晴了。一位朋友留言给他:你在哲学的路上越走越远啦。
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我的这位朋友,在清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夜秋风过后金灿灿的树叶静美地铺在地上拍下了唯美的照片,抬头仰望看到乌云片刻散去联想人生起伏我觉得非常浪漫。
正在读稻盛和夫《心》这本书的我,面对朋友提出的问题,自然想起了稻盛和夫的话:人活着就要修炼自己的心性,磨练自己的灵魂。稻盛哲学的根本就在于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么活着。可是如果我把稻盛和夫的回答回复给我朋友他会怎么想呢,毕竟并非人人皆为圣人。
我总是觉得圣人啊哲学啊离我的生活很远,我朋友点醒了我,“人为什么活着”,“人要怎么活着”的思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拉近稻盛哲学与生活的距离,我开始用心思考稻盛和夫的哲学。
提高自己的心性,磨炼自己的灵魂
面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稻盛和夫坚定不移地回答:人活着就要提高自己的心性,磨练自己的灵魂。他认为人生的一切始于心,终于心,心的最深处与宇宙相通。当我们拥有帮助一切事物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的愿望,拥有帮助别人获得幸福的美好心灵时,就与宇宙之心产生了共鸣。
稻盛和夫的宇宙观里,宇宙有两个方面:宇宙的一面是成长发展,宇宙的意志是引导一切事物走向幸福,宇宙之心就是利他,利他也是稻盛哲学的根基;宇宙的另一面是保持和谐,物极必反,盛极则衰,所以人类应抱有谦虚之心,懂得知足,不忘和谐,努力成长。
当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性,以利他之心为根基,抑制过度的本能和欲望,与宇宙之心相和谐,我们的人生之舟就会借助宇宙之风,驶入美好命运的潮流,朝着幸福和成功前进。
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度过人生
稻盛和夫不管面对任何局面都以“作为人,何谓正确”做为判断基准,以“贯彻正道”的方式去突破环境。他说贯彻正道是一条艰辛之路,当人贯彻正道时,认为是好事的人少之,说着“装什么正义”的人多之,所以秉持了这个理念就意味着生活中要遇到很多困难,但这正是磨炼我们灵魂的机会,我们的灵魂会因此不断净化,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
稻盛和夫从事第一份工作时,因公司亏损待遇很差,劳资纠纷不断,员工为了赚取加班费想发设发去加不必要的班,稻盛和夫只要看到偷懒懈怠之人就会严加斥责,因此得罪很多下属。他认为要保护劳动者权益,自己就要努力拼命工作,把公司搞好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前提,因此经常与工会的人发生冲突。有一次工会的人埋伏在他回澡堂的路上袭击围殴他,他头破血流但毫不退缩,只沿着自己相信的道路,一心一意前进。他不仅以贯彻正道作为人生准则,也作为经营公司的原点,他说“神在看我”。
抵达灵魂的真我
利他之心,正确的判断源自灵魂。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着很多频繁出现而且司空见惯的词汇却经常感到迷茫,何谓心,何谓灵魂,何谓业,一时我对这些常见的词汇没了清晰的定义,还好稻盛和夫在书里一一对这些概念做出了详细的注解。
在稻盛和夫描绘的心的结构里,心的最深处住着最纯粹最美好的真我,经历了世间波涛的冲击,经历了酸甜苦辣,我们真我之外附着了知识和经验,此谓业。我们的行为,想法,经验,知识都会产生业。我们遭受的苦难会帮助我们消除不好的业—那些由不好的行为,想法,经验,知识累积的业。我们的真我和附着在上面的业构成了我们的灵魂。
开悟之人会抵达灵魂深处那充满爱与和谐、清澈的真我。但是只是抵达灵魂已是一条漫漫之路,需依次穿越我们的知性,感性,和本能。我们的本能,感性,知性往往都是以利己作为判断,可见要想抵达灵魂深处纯粹的真我,做出利他的判断何其不易。
所以我们要培育美好心根,具备优良的人性,无论何时要修心。
关于稻盛哲学与儒释道关系的思考
稻盛和夫的哲学是扎根于儒释道土壤之中的,所以稻盛和夫哲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到他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实践方法都非常对我的中国胃口。毕竟我们从小已经听过太多“子曰”,从小被古代圣贤的哲理所耳濡目染。
稻盛和夫刚经营创办京瓷时,也在不断地思考他今后将要渡过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一个思考过程中,他邂逅了中国400年前一位袁了凡先生写的著作叫《阴鸷录》,书中写到人的命运虽然是天生就定的,但是是可以改变的。他从中得到了启示,从此以后以美化净化自己的心灵作为人生目标,并把“敬天爱人”作为京瓷的社训。“敬天爱人”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核心理念。天”就是道理,合乎道理即为“敬天”;以仁慈之心关爱众人就是“爱人”。爱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利他。
在一次访谈中,稻盛和夫谈到佛教轻功名利禄和企业经营盈利并非矛盾,因为佛教有云“自利利他”。佛教认为要想自己获利必须造福他人,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所以他在企业经营当中把员工的幸福放在首位,并经常要求员工帮助他人。他说中国也有类似的话“积善之家有余庆”,他相信善有善报。
由此可见儒释道思想对于稻盛哲学影响之深远,更可以说稻盛哲学思想精髓源于儒释道哲学并和儒释道哲学高度一致。如果说我们前辈先贤早已对他的哲学理念进行过详细的考证,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道家认为道生万物,道是宇宙终极真理,人要遵循天地法则,遵循自然规律。
儒者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自觉修身养性。儒家哲学更是可以用修己安人,内胜外王一语括之。稻盛和夫崇尚的儒者王阳明经过百死千难总结出“致良知”的修炼方法: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稻盛和夫说相由心生,境由心转,这本就是佛家的话。稻盛和夫有六项精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烦恼”,释迦摩尼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稻盛哲学深受中国人喜爱
如果说稻盛哲学的思想并不是新创的,那么为什么稻盛哲学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盛行呢?深受儒释道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反过来学习稻盛哲学,我们的很多企业家如马云,任正非都以稻盛和夫为偶像。我想最关键在于,稻盛和夫用一生身体力行的去实践,把“道”和“术”应用在经营企业之中,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稻盛和夫的哲学理念,作用于客观世界,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回报以世界一个又一个奇迹。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稻盛和夫是坚定的实践者。他一生都在坚定地践行知行合一,用行动表达自己的信仰,用实践来体现真理的存在。他的理念正是我们的时代发展之中最珍贵的也是最需要的。经营企业要有良心,要懂得为社会负责。如果企业给员工贯彻稻盛哲学经营理念来激励员工勤奋工作,一定不要忘记稻盛哲学的初心是“把员工的幸福放在首位”。
稻盛和夫也是不渝得传教者。当一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回顾八十多载的人生,追忆半个世界的经营者生涯,以谆谆之心传授后人自己的人生经验:善有善报,修身养性,为他人着想,不断努力,这样人生会幸福,事业会成功;作为人类须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懂得谦虚、知足、感恩,这样人类社会才得以可持续发展。想到这里,我非常非常的感动。
无论社会发展速度如何,在任何时候我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是永恒的。我周边很多朋友热衷于在蚂蚁森林里收能量,种树,还有朋友跑去蚂蚁森实地打卡,兴奋地说“看,我身后就是蚂蚁森林,没准里面就有咱们一起种的树”,这个世界每因为我们多了一棵小树苗增添了一点绿色我们都会为之振奋。
近些年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世界因便利而变小了,可是我们的焦虑似乎在逐渐地增多。我有一段时间非常焦虑,我觉得我要抓紧时间再买一套房子,因为我薪资增长的速度与房价增速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的父亲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总是感到害怕,害怕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在疫情期间他忧虑地和我说,现在到哪都需要健康码,那些没有智能手机的人或者有智能手机不懂操作的人要想出行该怎么办呢。
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多希望我们的人心即使缓慢前行也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善有善报不是遥远的传说,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空隙并怀着美好的心情去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
想到这里,我回过头找朋友的微信,想在他面对落叶缤纷提问“人为什么活着”的朋友圈下留言“人活着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心性,磨炼自己的灵魂—稻盛和夫”,然而他那条朋友圈不见了,因为他设置了三天可见。于是我向他郑重地推荐了稻盛和夫的这本书《心》,希望我们看过之后都可以对我们的平凡的生活多一些思考并获得一些启示。